数据挖掘复习笔记(三)
分类算法
将决策树之前,首先提一下分类问题。在机器学习中,预测问题是一类很重要的问题。所谓预测,就是根据一些特征的取值,去推断它可能的标记。例如,根据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数据,资本实力等特征,去预测这家公司是否会在贷款后违约,以此帮助银行作出相应的决策。
在预测问题中,如果标记是连续值,那么该问题是一个回归问题;如果标记是离散值,那该问题是分类问题;如果标记为空值,那就可能是一个聚类问题。此外,根据有无标记,又可以分为监督学习(有标记)和无监督学习(无标记)。
所谓分类,就是利用训练数据集通过一定的算法模型而得到分类规则,也就是得到一个,其中是一个样本的特征向量,也就是各个特征的取值。则是输出的结果,考虑到这是分类问题,所以一般取成离散值。而,就是我们的想要得到的分类规则。
常见的分类算法有决策树算法、贝叶斯&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神经网络等等。本篇文章我们对决策树进行介绍。
决策树的构建
这是一个基本的决策树模型,是已经求解出的规则。当我们拿出一个新的西瓜,想要判断它是不是好瓜时,我们就需要从上往下去进行判断。它的纹理怎么样?如果纹理模糊,我们就推测他是一个坏瓜;如果纹理稍微模糊一些,我们再去看看触感;如果纹理很清晰,我们就去看看根蒂怎么样。一步步往下走,我们就可以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
所以问题来了,这棵树是怎么构造出来的?为什么要先看它的纹理,为什么纹理清晰后要看根蒂,纹理稍糊要看触感而纹理模糊就直接判断是坏瓜呢?
这就涉及到决策树学习的关键问题,如何选择划分枝干的最优属性。
我们希望划分后,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显然,我们希望在不断地划分过程中,可以使得每一个分支节点所包含的样本尽可能属于同一类别,节点的纯度越来越高。
例如上面的决策树,倘若我们从样本数据中发现,所有触感硬滑的都是好瓜,所有触感软滑的都是坏瓜,那我们何必把纹理当作第一个判断属性呢?直接判断触感就可以区分出好瓜坏瓜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选择划分属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它可以尽可能地使相应分出去的节点所包含的样本,具有一样的类别,具有更高的纯度。
那如何来衡量这种纯度呢?
我们使用熵,来衡量这种纯度。
信息熵
信息熵是度量样本集合纯度最常用的一种指标。假定当前样本集合中第类样本所占的比例为,则的信息熵定义为
其中是标记的取值个数。同时我们约定,时,。
此时,当某一个,而其他的时,该样本集合的纯度最高(只存在一种标记)而熵达到最小。当所有的时,样本集合的纯度最低(此时等比例的存在所有标记)而熵达到最大。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当样本集合的熵越大,说明样本集合纯度越低;熵越小,其纯度越高。当我们推广到一棵树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如果我们每一步都选择使系统的熵降低最多的属性,相应的叶子节点的纯度会更高,我们也就能更快而准确的作出预测。
于是,我们引入了信息增益的概念。
信息增益和属性选择
假定离散属性有个不同的取值,如果使用这一属性对样本集进行划分,则会产生个分支节点。其中第个节点包含了中所有属性上取值为的样本,记为。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出的信息熵。
考虑到每一个分支节点所包含的样本数目不同,给每个分支节点赋予权重,表示集合中的样本数目。这样,样本数越多的分支节点的影响力越大,我们便可以计算出根据属性对样本集进行划分后所得到的信息增益
即信息熵的减少量。而就是集合根据属性划分后,相应的子树的信息熵。
如上文所述,我们需要选择的用于划分的属性,就是使得信息熵减小最多的属性,这样子叶结点的整体纯度会更高。因此,我们需要计算出所有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划分依据。
基本算法
接下来简单描述一下构造决策树的基本算法(贪心)。
Step 1:所有的数据都在根节点,属性都是种类字段(连续属性离散化)。
Step 2:计算所有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进行划分,生成相应的叶子节点
Step 3:在达到终止条件之前,不断重复第二步,对叶子节点进行划分
那算法的终止条件是什么呢?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叶子节点包含的所有样本都属于同一类,则不需要继续划分了。如果当前的数据集没有任何属性可用于划分,但依然不完全纯净,那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设定其标记值,并停止划分。如果分到某个节点时,某个值(例如纯度)达到了给定的阈值,则停止划分,设定标记值。
举个例子
对于上述数据集,我们首先计算总体样本的熵。可以发现,,所以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使用“色泽”作为划分属性的信息增益。色泽这一属性有三个取值,所以相应的集合被划分为。代表色泽为青绿,包含六个样例。其中正例有3个,负例有3个,所以其信息熵
代表色泽为乌黑,包含六个样例。其中正例有4个,负例有2个,所以其信息熵
代表色泽为浅白,包含五个样例。其中正例有1个,负例有4个,所以其信息熵
所以其信息增益
同理可得,,,,,。显然,“纹理”的信息增益最大,所以将纹理作为第一个用于划分的属性。
接着,对于纹理分出的三个叶结点继续进行划分,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作为划分依据,不断迭代,最终得到一棵完整的决策树。
其他选择属性的依据
信息增益固然适合作为选择属性的依据,但是倘若我们把每一个样本的编号也看作一个属性,会发现它的信息增益最大。因为这样就划分出了十七个叶结点,且每个叶结点都是具有100%纯度的。显然,即使我们训练出了这样的树,对于一个新的样本,我们是难以作出有效的预测的。
可以发现,信息增益这一指标,更加偏爱取值较多的属性,有时候很难得到一棵泛化能力较强的决策树。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其他指标作为选择属性的依据,如信息增益率、基尼系数等等。此处仅作为一个引入,有兴趣的自行查阅。
剪枝
剪枝也是一个构造决策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分为预剪枝和后剪枝。剪枝的目的是提高决策树的泛化能力,这里暂时不做详细介绍,以后有机会再谈。
优缺点
最后提一下决策树的优缺点。
优点:
- 可以生成可理解的规则,具有较强的解释性
- 计算量相对而言不是很大
- 可以处理连续和种类字段,对数据要求不高
- 决策树可以清晰的显示哪些字段比较重要
缺点:
- 对连续性的字段较难预测
- 对于有时间顺序的数据,需要做很多预处理
- 当类别太多时,错误可能增加的比较快
- 一次只能根据一个字段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