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考:也许几十万孩子的未来会因此葬送!
01
早上送孩子上学,与一个同年级的妈妈边走边聊,说起了即将到来的期末,她一脸愁容,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努力。
“眼瞅着要考试了,我家这个,放学后不是吃吃喝喝,就是琢磨着玩儿点什么,要么就盘算着暑假上哪儿去。爷爷奶奶不知道要催多少遍,从来不主动复习。我天天早上睁开俩眼,第一件事就是得把当天放学回家的任务写下来,就是这样,也照样不是撅嘴,就是磨蹭,每天晚上都因为作业不得消停,你说也不是谁上学,谁考试!”妈妈一股脑儿地抱怨着。
还没等我接上话,小家伙便摇着脑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根本不用复习,我们期末不考试,都是乐考!我们班同学都不复习。”
** “乐考”,是近几年提出的针对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期末评价的一项教育体制改革,一改以往统一的期末笔试试卷的方式,采用“游戏”、“闯关”、“脱口秀”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评价。它的初衷是希望更加符合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让孩子在严肃教育中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但是,我们的确看到了不少上述孩子的现象,就是一些低年级段的学生,无论平时学得咋样,面临期末考试的时候,都会格外的轻松,既不做知识的复习梳理,也不担心检测的结果究竟怎样,甚至有些孩子还会以“容易的乐考”之名抵抗家长提出的复习计划。
** 乐考难度的下调,让孩子从心理上减轻了对考试的恐惧,进而削弱了对复习的重视;乐考形式上的转变,淡化了严肃教育中考试的特点,减轻了考试结果带来的促进学习的正面效应。整体而言,它会容易让孩子放松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概念的厘清、技巧的熟练应用和知识架构的搭建,因为缺少了外在的“验收机制”。**
图片来自网络02
去年秋天,我经常和与Fiona一起参加游泳训练的双胞胎兄弟的妈妈碰上,那时她家孩子刚刚升到三年级,闲聊时发现最让妈妈担忧的就是孩子不会考试。
她说班主任呈现孩子们对待考试的状态就是:卷子一发下来,有的会东张西望与同学讨论;有的俩眼发直,一脸懵圈,无辜地看着白卷无从下手;甚至还有的孩子会肆无忌惮地直接提问,要求老师帮忙讲解题意。
课堂上,老师无数次地强调考试规范;家长会,学校也反复恳请父母多多叮嘱孩子遵守考试纪律,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有人会暗自讥讽:“这么大的孩子,居然还不知道怎么考试,这几年的学难道是白上了?”
** 学没有白上,但是孩子是真的不会考试啊!**
这并非仅仅是孩子之错,原本在入学之初就应该明白的考试规则,对他们来讲完全没有概念,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体验过。
** 孩子在连续享受乐考的欢愉中突然转变成笔试模式,是需要一定时间学习和适应的。不是说因为孩子升入了高的年级,年龄涨了一岁,他们就具备了十足的能力去应付翻天覆地的考试形式的转变。孩子的年龄和应试能力及技巧并不成正相关。**
图片来自网络
实际上,追踪这次的教育体制改革,“乐考”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以“乐学”-“乐教”-“乐考”一体化的“乐学嘉年华”的推进,旨在改变教育评价理念,重视成长记录,摒弃以某几门学科分数高低、用常模参照的简单思维来评价学生的错误做法,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这本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而仅仅指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的孩子们的教育“断奶期”的话,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不可否认,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旧是以“应试”为核心的选拔机制。无论中考还是高考,哪一所学校不是靠分数线来筛选学生?又有哪一所学校不是在拼自己的升学率和统考分数来证实自己的实力?家长和社会的“终端认同”,一样离不开那个爱恨交加的“分数”。
** 升学考试按分录取,学生差一分,也没有入学资格,这是不争的事实。终端机制没有改变,就意味着我们这些经历“乐考”的孩子,早晚都会面临笔试的筛选。既然这样,我们为何要推行“乐考”制度?如果非要推行的话,不妨先问一句现行的招生制度,是否准备好了迎接成长在新的教育评价方式下的这一代孩子呢?**
另外,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一定离不开一个客观、有效的验收机制,他需要针对最终结果,清晰、完整、详细地提供任务完成的情况,以促进执行者的调整与改进。学校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执行效果的验收机制就是考试,他给学生考前复习、考后总结提供了必要和有力的证据,是孩子们查缺补漏的根据所在。然而,乐考的测评究竟能有多么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学习效果,能有多么客观地反映教学水平,能给突然接受传统考试的孩子们减少多大的压力,还值得我们继续长期的观察与考验。
改革的初衷可以理解,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配合。但是,面对现实,对于接受体制内教育的绝大多数孩子和家长来说,“乐考”真的不是重点,怎么办?
图片来自网络强调知识梳理,重构整体框架
期末复习,是对全部学习内容进行梳理、重构的最好时期,如果说之前的学习以线性为顺序,以纵向深化知识点为目的,那么期末复习的重点应该将所学概念进行横向比较,不仅可以宏观地看到彼此的联系,更会区分细微的不同,让孩子对概念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便于记忆和应用。
抓课本,重基础
经常看到很多父母会在考前找一大堆提高题、扩展题给孩子当复习材料,其实大可不必。大多数考试,双基的考核占了80-85%的比例,剩下的15-20%才是真正的“拔高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放着大块的内容不顾,而去狠抓难题,这样做犹如“摘了芝麻丢了西瓜”。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将基本知识点掌握牢固,是保证基础分的明智选择,如果孩子真的有能力再进一步,尝试“拔高”为时不晚。
不要忽视错题的重要性
“改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反人性”的。没有人真正愿意面对自己的错误,更没有人愿意主动揭开自己的痛处看个不停。以往考的差的卷子,哪个不是听完老师讲解,即刻塞在抽屉里的最深处,再也不愿多瞧一眼。但是没办法,要想复习到位、有效,就是得把你最不愿意面对的内容搞懂、搞会、搞熟练,与其说整天抱着滚瓜烂熟的知识沾沾自喜,不如说实际上是掩耳盗铃、欺骗自己。
结合“乐考”,侧重灵活表达
“乐考”的形式在于能激发孩子灵活的思考、促进孩子勇于表达,这在传统考试中并不十分强调。因此,父母可以结合复习重点,借用“乐考”的考察形式,启发孩子尽可能地运用口语表达。
** 总之,千万莫把“乐考”当成重点,让孩子真正把握知识点、找出学习中的漏洞并补足,才是我们应该尤为关注的内容。**不然的话,等到升入高年级,考场上望断试卷、慌乱作答时,当年的“乐考”成绩丝毫帮不了我们的孩子提升半点儿分数,不是吗?
突然想起毛泽东的诗词,即兴改编一首《清平乐 期末考》:
天高云淡,乐考无试卷。
游戏闯关情景现,轻松满血过关。
升级笔试悠悠,家长老师发愁,
他日试卷在手,能否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