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专注力的3种类型,你家娃属于哪一种?
很多家长疑问:为什么孩子玩游戏、看动画片可以长时间专注,但是读书的时候就容易注意力涣散?
其实,这涉及到专注力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主动注意 V.S. 被动注意。
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的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信息上,同时能屏蔽干扰抑制冲动,这是主动注意。
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阅读、做练习题、上课、做作业,都是需要主动注意的例子。
因为这些活动对于孩子来讲,都不具有强烈的刺激,吸引性不强,需要孩子主动付出努力才能关注到一些信息。
被动注意的就是那些不需要付出努力的,不由自主去集中注意力。
比如新异的刺激(走在街上忽然一声巨响),比如孩子很感兴趣的事情(玩具)。
从发展的角度讲,低幼的孩子包括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主动注意能力还没发展好,被动注意还是占主导地位。
因此还不太知道要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主动去重复某些枯燥的学习活动。
专注力的四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专注力的持久性
也就是你能把注意力稳定的集中在一件事情多长时间。
比如说大家现在在看文章,是不是能够在这段时间内看到文章结尾,而忽视掉旁边的电视、噪音等等。
如果孩子注意力的持久性比较差,上课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走神,溜号,错过老师讲的知识点。
长此以往,孩子知识的断点就会比较多,听课的质量就会比较差。
第二个维度:专注的广度
我想到我自己小时候会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歌曲,这时候父母就会说:“你怎么能一心二用呢?做作业的时候就该专心做作业。”
其实这种一心二用的能力就是专注力的分配能力的一种体现。
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多种活动的时候,能够把专注力平均分配于这些活动中。
对一些相对容易、熟悉的目标和对象,专注力的分配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比如边做饭边看电视。
但是对于学习这样的需要复杂的系统同时运作的情况,专注力的分配往往很难达到一个高效的水平。
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能够很好地分配,那么他有可能不会很高效的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他的学习效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第三个维度:专注力的分配
专注力的转移主要是指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将注意力从一个东西调整到另一个东西或者事情当中。
比如说,上课铃声响起以后,孩子回到教室里,坐在座位上,是否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很快地把自己的专注力集中在老师所要讲述的内容上面,这个在孩子与孩子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孩子或许能够很快地集中精力,而有些孩子可能坐下来后还想着刚在在操场上玩了些什么,需要8分钟10分钟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
专注力转移的速度,是我们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第四个维度:专注力的转移
就是说在所专注的事情上,一瞬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和认识的数量。
比方说,扫一眼电话号码能注意到几个数字。
科学研究发现,在一秒钟之内,一般人能注意到4-6个相互间有联系的字母,5-7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数字,3-4个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几何图形。
儿童专注力不足的三种类型
教养不当破坏型
孩子玩玩具时,一会儿问TA要不要喝水,一会儿让吃水果;
一次性给太多玩具;
急于矫正一般性问题,“天空怎么用了红颜料啊?”“这里画得不够圆”;
房间、桌面过于杂乱,做作业时旁边放着电视,大人在旁边大声说话。
前庭觉失调型
母亲在孕期经常躺卧看手机,没有通过适量的走动、摇摆等给予胎儿适宜的前庭觉刺激,导致孩子的前庭觉功能先天不足。
触觉敏感型
剖腹产、婴儿期拥抱、抚触不足的孩子都有更高概率的触觉敏感问题。
以上三个类型是目前儿童专注力不足的主要类型,家长朋友可以根据上面讲的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做出不同调整,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