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
为自己投资
01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
在一段恋情或职业失败之后,许多人喜欢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还有人喜欢抱怨:我出身低微,就算拼尽全力还是无法望见别人的车尾灯。
不过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所谓的努力,都还没到“尽了最大”或“拼尽全力”的地步。
22-30岁,比找个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这3种收入很久之前,我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小孩在沙坑边玩耍,想把一块超出他体重的大石头推进沙坑。可是,任凭他使出多大的力气,大石头还是纹丝不动。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对小孩说:你应该拼尽全力才行。
小孩说: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了,只是石头对我来说确实太重。
成年人摇头:你没有尽最大努力。
已经满头大汗、面红耳赤的小孩不服: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尽最大努力呢?
成年人继续说:你只是靠自己的力量推石头,我站你旁边那么久,你为什么不试着求助我呢?
你所谓尽了的最大努力,只是尽可能使用自身体力,却不是尽可能使用你能借助的所有资源。
生活中,我们中许多人都是这个小孩:
为了一份职业,头悬梁锥刺股在所不惜,但即使“拼尽全力”,在毕业三四年之后,还是与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
更吊诡的一点是,越是天生力量微弱的人,因为从小单打独斗惯了,越是自尊心强,羞于求助外力。
比如书单君就见过这样的同学:从小贫困,长大之后最喜欢自豪地说,我从来不欠债。
刘瑜说,每个人都应该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话说得真好。
不过我觉得:
每个人都该像一支队伍确实没错,但不该仅仅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毕竟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里的一员,放眼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
但为什么我们会忽视身边的资源呢?
核心就在于,对资源这两个字的认知,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你是在经营一家公司,你就绝不可能将资源的认知仅仅集中在自己身上。
如果想要让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光你个人焦虑、掉头发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调配包括你自己在内,以及雇员、投资人,乃至银行、媒体、政府等所有能用上的资源。
而且你会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绞尽脑汁,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榨干用尽,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其实,如果你想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想说一声“已经拼尽全力”,何不以经营公司的方式和心态,经营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呢?
全球最大商务社交网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在他的著作《至关重要的关系》一书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
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型企业”,企业家精神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也适用于经营个人职业发展。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微型金融的先驱默罕默德·尤努斯也曾经说过: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在穴居时代,我们都是个体户。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个体经营的形式受到了压制。
别人给我们贴上了标签:“你是劳工。”于是我们就成了“劳工”,忘了自己一直都是企业家。
当然,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怎么才能像经营一家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呢?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其实经营公司也没那么复杂。
一般来说,经营一家公司,会先考虑手里有什么资源优势,再考虑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然后结合市场,拿出取胜措施。
市场环境中,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总结起来就八个字:
精准定位,优势竞争。
经营人生和职业的逻辑也一样。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找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