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人的一文一字

感知篇—从同理心出发

2018-02-22  本文已影响16人  北京黑猫科技

看完梁宁老师这三十讲,突然间想起我之前看的《同理心文明》,结合起来讲四个点:

1、共知

2、认知和感知

3、协作向心力

4、场景识别能力


共知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由同理心能力延伸出来的能力----共知。

共知在于讲站在不同人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能力,这个是需要在同理心的基础上不断训练的结果,方法说白了其实我们产品经理都很熟悉,就是不断做用户画像,分析每一个画像下的用户在很多场景下的可能性决策,也就是如果我是这个角色,面对这些事情的决策是什么?原因有哪些?从而逆向反推得出多数用户在面对同一件事物的时候,大数用户取什么样的决策,原因是什么?依据这些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运营策略等。

上文是从产品经理角色来分析,如果退出产品经理角色,我们这个能力在于获知大数用户在面对某件事物的时候,看待这个事物的视角,和依据这个视角给出什么样的反馈。举个例子,当我们口渴了,看到一个面包、一瓶水,所有人很快就可给出反馈要那瓶水,不加思索的,这就是共知。而我们就需要利用同理心能力进行锻炼,达到获取共知的能力。

认知和感知

对于认知和感知,之前总结出来这么一段话“所有你能看到的,都不是你应该去挖掘,所有你能感受到的,才是你的核心关键,如果你不去触摸感受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你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认知是你直接从书中,其他人描述中获得的信息,但感知有时候用讲,有时候又不用讲你就能感受到的情感的传递。认知会因为不同人对于世界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就像同一本书,不同人看到了不同的信息,但感知反而不会,有点类似共知的概念但又不同,一个女孩含情脉脉的看着你,无论是谁应该都可以感受得到女孩对你的喜欢,只是存在敏感不敏感的问题,而同理心正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同理心能力特别适合对于感知能力的培养,一个拥有同理心的人,因为你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深度与其他人不同,周围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你会非常迅速的觉察到,这个人此刻的心情是如何的,或者增加“场景”这个维度,你可能就能判断出他为什么会生气。

而一个拥有感知能力的产品经理,会有什么样的好处,例如做用户访谈你不是在听用户讲什么,而是他是不是真情流露的讲自己的需求,为什么这么讲等以增加你判断的准确性,如果没有好的感知力,很难完成好的用户访谈,这点其实就是很多做用户访谈后设计出的产品反而用户并不买账的原因。再比如做问卷调查,没有好问题,就没有好答案,一份好的问卷调查,并不仅仅是提问,而需要包括问题的数量、顺序,回答的方式等,通过自己来感受回答这份问卷能否得到自己的目的。

协作向心力

协作方向,确实如果你拥有同理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一个好的沟通就开始了,由此展开了良好的协作关系。确实如此,但在这里,我想说,有一个擅长同理心的人在团队中,可以起到的作用不仅仅如此,而是协作向心力。

何为协作向心力,我们知道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需要把控整个项目从立项前准备,到交付全过程的所有环节,而且需要对接所有其他部门成员。所以当一个产品经理角色拥有良好的同理心,可以站在更广更高的维度,来协调好整个团队协作关系,这个不仅仅处理好你产生关系链接的协作,而是组织好项目团队成员之间利益链条关系。

相信成熟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应该有体会,不再像最初做产品经理那样“恨不得跪求程序员爸爸们了”。当然成熟的产品经理们,未必都会用这种方法,这只是处理好团队协作关系的一种方法,只是同样适用于初级产品经理们。

场景识别能力

这点未必能在这里讲清楚,或者描述准确,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有点类似剧本编剧,我们判断什么是好的编剧,就是写出来的故事,不管是专业不专业的观众,看完之后就有真实的感觉,实际生活中就应该是这样。换到产品经理这个职能上,我把这个叫做场景还原度高或者场景还原饱满。

而对于产品经理的工作流来讲,这个属于用户使用故事流。我们要刻画出标准化场景和异常场景所必须的,你能够依据合理的用户画像,设计出一个还原度比较高的使用场景,从而观察用户在场景中操作流程哪里被卡壳,哪里中断,为什么中断等等,但记住这时候你应该既有上帝视角、又有用户视角,还需要有产品经理视角。

但要完成这个工作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同理心,你搭建的故事流或者说使用流程,抱歉很可能只是你臆想或者依据自己的现实记忆回放设计出来的。举个例子,比如你设计到店餐饮的点餐功能,你可能会认为我平时点餐是这样的,就假设所有用户都是如此的,事实并非如此。那么你需要做的事还是平时的积累,当你观察、记录并分析其他人在许多场景的使用行为,这里未必是点餐行为,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点餐的方式(注意这里和之前的共识不是一样的),然后依然取大数原则,获知多数人的点餐行为,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你认为的升级版点餐功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