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累不累?
这两天想写,就一直写吧,这股劲下去了,就消停了,呵呵~~
慎独出现在《大学》和《中庸》这两篇经典文字里,后面用就都是抄它的了。我以前学的,都是说慎独是人前人后都一样的意思。后来一想,不就是不装吗?人前装一个样,人后还原做自己。这是小人,人前人后都是一个样,这是君子。这个解释很强大,当然是无话可说。
不过,严格地深究一下,觉得不尽然,我们看看原文前后对照一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大学》里面有两段谈到慎独。一个是讲到诚意,在致知后,就是讲诚意,诚意也很简单,就是不要自欺,就好比人讨厌臭味,喜欢看好看的颜色,就承认呗。又说这叫“自谦”,对自己恭敬(谦,敬也)。这就是诚意了,那么后面又加上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谨也。就是不放任,后面我们看《中庸》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诚意和慎独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实际上,敬、慎和谨,都差不多是这样,和人前人后没关系,只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好恶保持一个恭敬的态度,不要因为受到的教育和经历的压力,或者环境当下的压力,而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慎独在这里用上,和我们理解的独自一人的状态并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说面对自我的一种态度。我以前讲课经常有一句笑语:这不是我干的,是上帝干的。就是说,我们许多事干得莫名其妙,结果自己很不满意,不能说是自己干的,但是谁干的呢?其实许多时候是不由自主。那么承认这个自己不由自主的感受就是第一步,当你致知了后,诚意就是你第一个要保持的品德。诚意并不是现代常表现为恭维他人,而是对自己诚实恭敬。所以这个慎独,就是要提醒自己,保持这种诚意。人很容易受利益影响而放弃自己的本能喜好,但这样就是小人,坚持做自己,才是君子之道。慎独是对自己的放任(顺着自己的情绪而对当下的感受进行压抑)保持警醒,禅宗经常说的“不放逸”。
后一句大概是误会的源头了,因为有一句“小人闲居为不善”,将之解释为小人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这显然是不对的。闲居是非正式场合,见君子是正式的场合。为不善且无所不至,是说做什么都做到极端。为不善并非说做坏事,而是做事没有分寸,什么事都走极端了。但是见君子,因为受到君子当下安然状态的影响,就觉得自己冲动了,这时也掩其不善而开始讲究分寸了。后面说的是人看自己,其实是看得清清楚楚的,这样做是在骗自己,再骗别人。而实际上,人对自己诚意恭敬,必须会显现在外在行为方式上。这时,又是一句——故君子必慎独也。这其实也说的是,君子内在对自己要恭敬和诚实,只有这样,才会对他人有真实的诚敬。
从心理学上说,人挑剔别人,必然是因为对自己很挑剔。同样的,人对自己恭敬,对自己的感受从不压抑,那么对他人的不压抑也有着同样的宽容。这才是君子之交。
再看《中庸》里讲到慎独。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一句我前面说过了,这就是一个修道的日常状态。
所以,慎独不是独自一人时要小心谨慎,也不只是人前人后都要做到一样。慎独的关键是在自己内在的心理行为上下功夫,而不是外在行为上做文章。
因为人受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失去了先天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天赋,君子要恢复那个天赋,就只能保持这种慎独的生活状态。大家也许会觉得这样很累,其实不是这样,开始只是不习惯,但只要这样做了,其实是很舒服,因为天性得到了保护和自由,难道这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吗?
慎独的关键是诚意,也就是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完全的接受,自谦是要保持对自己感受的恭敬。因为这个感受是天地赋予我们的能力,是我们生存的必要能力。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真实感受都不愿意接受,等于是在毁灭自己。
但我们为啥不接受自己的感受呢?现代心理学对此有许多案例研究,说的是人在童年,因为父母的压抑,对自己的感受形成了压抑和厌恶的习惯,学会了违心地去与人交往,以保持关系是自己想要的那样。这是人对关系的追求而对自己的压抑。
比如小孩不想吃饭,可能是因为精神兴奋或真的不饿等各种原因而不想吃饭,这是诚意。但大人因为自己的时间观念等原因,强制喂饭,追着求着喂饭,孩子则因各种原因而不得不吃饭。这就是压抑的例子。许多小地方,把我们本来的天真诚意,变成了一个个的压抑或放肆的小人。有压抑就会有放肆。另一个就是我们自己,因为强烈的欲望而压抑自己的当下感受也是非常多的。刚才说的是追求关系而压抑,再就是因为追求口欲而压抑腹部的不适,比如暴食之类……
现代人都说活得累,原因呢?就是几乎时时都在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可能上班不得不穿得很正式,但不一定舒服,这时身体一定有地方是压抑着的;与人交往,我们总会有一些挫折,但我们也得收着小性子;工作上总会遇到困难,能搞定是成就,不能搞定就可能是烦恼,这也是压着的;回到家也不一定能放松啊,还要搞家庭建设呢,反正也是受挫。然后我们去放松一下,玩一下吧,大吃一顿吧,其实就容易玩成了“无所不至”,一下子就过了,头脑可能放松了,但身体受罪了。出门玩身体累呢,吃多了好东西身体累呢……反正就是累吧。
最麻烦的就是这么下去,身体是真变差了,人就更容易有情绪,易激惹,然后再压抑,容易暴发,再自责,更累。然后抑郁症就流行了……
这样过得很累,但怎么办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很有智慧,早就提出了修齐治平的路线,也就是你要走入社会,把家摆平,把一个事干好,一个小组织治理好,这都有个前提——身修。身体要健康,没这个前提,没戏。
身体要健康,前提就是心正,心正的前提是意诚。回来了,身体要好,在我们前提说的“知”的基础上,要意诚心正。
意诚刚才说了,就是恭敬地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心正呢?《大学》里说的全是身体情绪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有情绪,心就没法正。所以心正,就是非情绪状态,活在当下,身体就会好。在《黄帝内经》里说: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一段就是圣人传下来的教导,现代人都没学过吧。依这个来做,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是从这一面讲的修道中的修身。那就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恬是用心做舌头舔自己的伤,这就是诚意的一部分,每天都做这样的自我修复,自己爱自己。淡是生活不求浓,衣食住行都是淡淡的就好。虚无是指心里没有什么想法,就是我们说的致知。精神内守是慎独,守在向内看上,这就没有病会找你。
所以慎独累吗?不累的,是一件非常美好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的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就是幼稚的小人,被欲望驱使着四处奔走而茫然无措。
有人说了,你这样活着有啥意思?我们要追求人生的成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追求灿烂的辉煌。那么修道人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看《中庸》里怎么说的。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粗略地说一下,从诚达到明,这是人之天性;而从明达到诚,这是教育是修道。但诚与明两者是一回事,你达到一个,就会拥有另一个。只有天下最根本的诚,才能完全地发挥天赋本性;能完全发挥天赋本性,就能发挥他人的本性;同样也能完全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发挥万物之性了,则可以如天地化育万物一样了,做到这样,就可以与天地相往来,真正做到天地人三才相参(相通达),所谓“与天地同寿”也是这个的一方面。
你说,我们不过就是追求世间大家公认的成功,钱?权?性?都是外在的东西。古人或者说圣贤,追求的是内在的幸福,乃至与天地相参的伟岸。上面说的“尽其性”如果不好理解,先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来比一下,达到巅峰体验的内在幸福。
好了,拉回来,古人说了,身修是前提。我小时候总听大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身修的途径就是《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黄帝内经》里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慎独是这里的核心,慎独是改变习惯,所以显得难。上路了,就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