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隐去:留下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看过书了?
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流浪大师”沈巍的出现,让关于读书这一话题再次映入公众视线。
大师隐去:留下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看过书了?那些一板一眼、提倡全面阅读的宣传果然没有自带话题流量的鲜活事例来的有说服力。
与其说人们被沈巍震惊了,不如说人们被知识的力量震惊了。而对于那些真正爱读书、对知识渴求的人来说,他们是心里没有波澜的。
他们比谁都清楚知识对一个人的塑造能力有多强,对提升个人的修养情操、对自我认知与追求、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有深刻的影响。
1.
沈巍的出名和他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流浪汉。当然全中国流浪汉何止千万,但这一称谓前面加有“知识渊博’这一定语的流浪汉凤毛麟角,所以沈巍火了。
这里有这样一个心理。人们对于人物的心理预期往往和人物的身份是有关联的。
大师隐去:留下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看过书了?提到流浪汉,人们的第一印象是肮胀破烂,露宿街头,靠捡垃圾为生所以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捡垃圾的流浪汉,你都不会正眼看一眼。
而如过这个流浪汉拿着一把破木吉他或者坐在地上弹唱着耳熟能详的歌曲,声音沧桑饱含深情时,你可能会驻足观看,心生感概,觉得颇有趣意。
但如果这个流浪汉对着围观的众人,操着清晰流利的普通话,思维清晰逻辑缜密的讲着《论语》、《左传》、《菜根谭》等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过的书籍时,人们被震惊了。
这就是沈巍。
2.
第二点就是心理学上的近因效应了。
在沈巍火了之后这个效应被反复提起,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沈巍成名的原因。
有趣的是,有人举了郭德纲相声例子,里面有句“贞女失节不如老妓从良”,真可谓话糙理不糙了。
所以说你以一个什么身份出场很重要。
假设沈巍的是一个大学教授出现的,又因为各种原因流落街头,那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人们可能就不会震惊了,更多的是叹息、扼腕甚至嘲笑了。
3.
大师隐去,除了留下蓬头垢面、身形消瘦的背影,他到底还给公众留下了什么?
沈巍先生说了一句令我很有感触的话,面对围观者对他渊博知识的赞叹,他平静地说:
不是我读的书多,而是你们读的书太少了。
诚然,在如今这个社会,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用易得的“快餐文化”填充自己的大脑。
各种短视频软件和资讯APP让知识的获取看上去轻而易得,却也消磨了人们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耐心。
而感官和精神上的短暂刺激过后,留下了更深的空虚和乏味。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固然让你学到一些有用东西,而这种“授以鱼而不授渔”只能让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任何真正的深刻的知识哲理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道明的。
所以闲下来的时候,请放下手别给那些侵占宝贵时间的廉价信息以进入你大脑的机会,安下心来读一会书吧!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大师隐去:留下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看过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