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书打卡笔记
一首看似普通、简单的小诗,一张普普通通的乡村孩子读书学习的照片,一段清新质朴的朗读及诗歌阶段,让我感触颇深。
想起了我的童年时光。在村上上小学,老旧的蓝砖红瓦房教室,简陋的桌椅板凳,小同学们衣着破旧但求知欲望热烈得眼神,他们组成了我对童年小学生活最真切的回忆。上课了,语文老师领着我们读课文,发音不标准,似乎每一句话最后一个词语都被她把音拖得老长老长。老师上课似乎不讲什么艺术不艺术,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好像讲到哪里算哪里。那时候,我们的语文成绩能考到八十分就相当不错了。也难怪,老师的水平本身就不高,她们有的似乎连中学都没上完就直接做我们的老师了。就像诗中所说,“黑眼睛的黑”,一双双黑眼睛是我们这群孩子渴望求知的眼神。现在的乡村小学大多已经没啥学生了,几个村共同的村小,能有七八十个孩子已经相当不错了。年轻老师不愿去乡村小学,老教师面临退休。但凡有一点能力,都把孩子送到乡镇上上小学。乡村教育的薄弱,乡村孩子接受教育的不均衡,使乡村小学越来越陷入困境。
最美读书声。我一直以为,最美妙的声音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老师和孩子们愉快地朗读。可是在课堂上,作为老师的我们是否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引领孩子们读书呢?虽然读书的方式有多种,可是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我们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实施呢?一直以来,我们以任务多为理由,不敢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尽情地朗读。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结果是迷茫了学生,劳累了老师。也因此,我们说我们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例。其实,追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讲大多是出力不讨好。为什么不给孩子好好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呢?为什么不让孩子们从读中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呢?我很欣赏张学伟老师的语文课教法,其实就四个字:朗读 发现。老师辅助孩子去读书,让孩子从读中自己去发现隐藏在文字之间或文字背后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的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积淀了财富。朗朗书声,书声琅琅,我渴望,我践行。
不要眼高手低。记得去年的九月一日,我拿着六年级的语文课本,简单翻了一遍,就自以为是地说了一句“这么简单的文章,有啥好教的。”是啊,对于长年奋战在九年级的我来说,这课文真的简单。可是,第一节课结束,我长长出了一口气。“把这课文交给小学生,还真不容易。”那时候的我,觉得自己就如那个爬上了一座高峰后就大声呼喊自己“已经战胜了大自然”的狂妄自大者。从此,我不敢狂妄,我开始慢慢了解学情,我开始认真研读教材,我开始研究编路、习路,以此来确定自己的教路。漫漫一学年,很慢也很快,我学会了静心来做老师,我引导大家去理解隐藏在简单的文字背后的不简单的东西,我关注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闺女在读书,我在写读书心得,这是我最充实的时光,是最美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