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生活

"知行合一”和助人与助己

2021-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Mr_Biao的写作园地

       最近上完一门《国际教育动态》的课程,结课后布置一篇六千字的作业文章。要求是写国外教育或是比较教育方式。我准备写一篇有关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文章,以此作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参照。之前下载了三十多篇有关新加坡教育的论文,其中十多篇专门讲职业教育,在看完这些这些介绍后,有了个大概的写作思路。但如果纯粹写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不联系中国的职业教育,那就很容易成为资料的拼凑和堆积,这样的写作应付作业或许尚可,但是没有深入的比较研究,意义可能会较小。

         今天特意查看了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计划,重点看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两份官方文件。看完后初步的感觉是,政策制定者,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还是相当清晰的。而我之前设想的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参照,会有很多无法对接的“建议”,从条款上来说,由于主题过于宏大,往往会更加难以说清问题,这毕竟不是做拼图游戏。另外,从国家的相关计划安排来看,很多探索性机制和试点已经和新加坡无差异,也就是走向更加的以学生发展为主,建构终身学习,打破对中职和高职的认知歧视等等。种种政策制定,无不让人感到眼光的高瞻远瞩。但反过来说,理想设计的很好,在落地实施上,精细化运营程度上,或许是两片天地。文字构建的情景和现实实施场景有太多中间环节的差异性。

         写文章时,有两种声音不时跳出来挑战我。

          第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已经有非常专业的人士制定了计划,我作为一个非从业人员,仅仅看了几篇文章,整合了一些资料,就对这些政策计划“提意见和建议”,其实是有点自不量力。这些政策意见即是综合了众多一线的研究相关政策的学者、官员、校长、学员等提出。我要写一个临时6000字的作业,给提出意见,只能是非常片面和肤浅的,尽管知道这种作业提议的价值不大,但是这个作业还不能不做。这让我有点怀疑这种作业设计的合理和科学性。学校有做学术的传统,一切都是文章为评判学业水准的高下,对实践性的调研或是操作,感觉有点缺乏指导。

         第二,没有实践经验或是一线的调查经验,而纯粹利用二手资料写的文章,会相对没有说服力。尽管也可以融合相关的观点,做整合分析,但是完全没有一线的职业教育的体验,很多提议大概是隔靴搔痒。这个困境让我更深入地明白一个处境,就是个人经验的局限型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很多带有实践性质的工作,如果是没有亲自从事过,那么对这件事理的认识,终究是局限型非常大。这让我想起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只有案头的书面论文研究,没有现实的参与意向活动,那么,这种“知”其实也是很有局限型的“知”,从这种有很大局限型的“知”里面,推导出来的关于“行”的意见,肯定是有很大的缺陷的。

        相比做实践调查,我想"写作”,相对而言是成本更小,更加易于执行的任务。其他实践活动,则无统一的评判标准,而且会更加耗费人力。有关写作的价值和意义,的却在很多时候,无法触达政策制定者时,对推动现实改变也没多大帮助。虽然没有多大意义,但这些练习型写作,更多不在于“助人”,而在于“助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