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草
出完红薯,晒干红薯片,趁天不太冷,没上冻,该去拉草了。
近处不行。山中牛多,麦秸、秫杆根本不够牛吃,得去远处的平原地。那几年,我们多去孟县。孟县在黄河北,麦草很多,又不是太远。
母亲烙了够十天吃的包皮馍,装了一大罐咸菜,把棉袄和棉裤装入蛇皮袋,扎紧,放到牛车车厢里,爹和我出发了。
十几辆车,二、三十人,每车两头牛,迤逦而行。初冬凉风不沾身,走着还出了汗。庄稼汉解开扣子,敞开胸怀,鞭声脆响,如战士出征。
黄昏时到东花坛,第一站。卸了牛,拿出木槽,拿下麻包,倒出草料,先喂牛。一字拉开,牛吃草的声音很大,少年便觉壮观在心间。星月清明,原野麦绿,依稀的树影下,我摸摸这头牛的耳朵,拉拉那头牛的尾巴,它们有的摇头示意我不要耽误人家吃草,有的调调屁股表示不愿配合。人牛不生,宛如老友,在家日日厮混,出来相依同行。不知道牛们感觉怎样,我忽然觉得我和它们心很近。
不知是谁跑到一个村里,请人家烧了一大锅开水给我们。大家拿出干粮,喝水吃馍就咸菜,一群人也笑得欢。吃完饭,各自跳入自己的车厢,两人一个,挤紧,盖上被子,睡觉。不敢多说话,第二天还有长长的行程。我挨着爹,爹靠紧我,我盯住看那星星,忽然觉得它就如我的哥哥,穿着四个兜的中山装,从东沟学校放学归来。他走路很有劲,上坡时更是蹬蹬有力。上来坡,哥哥不见了,星星一下子纷乱起来。
牛们的鼻绳用一根长绳连着,拴在牛车的铁轱辘上。四野无人,荒村都在数里外,狗吠隐约,鸟声清晰。必须掖紧被子,风会使劲往被窝钻。夜里起来撒尿,打了寒颤,牙直磕,感觉冬好像提前来临了。
第二天傍晚抵达孟津老城会盟镇。不知谁拿出柿子酒,汉子们以黄河涛声、古镇夜色下酒。大碗相碰,旱烟明灭,如醉卧沙场。秀纯爷拿了二胡,八伯清嗓,唱起了曲剧《铡美案》。悠悠清声过晚风,引来了镇里的生意家和农人,他们搬来凳子,托着两腮,不转眼地看。一段下来,掌声响起,大家就轮流唱。申洼村是戏窝,不缺唱家,来拉草的大多也能唱。两个钟头下来,镇上人已经过来呼兄称弟了。有人送来了白馍,有人送来了被子。小狗们围着牛车转,看新奇。牛们安静地倒嚼,偶尔眨一下眼睫毛,对撒欢的狗们视而不见。
天明日头红,我们渡河去。古渡不萧然,渡船迎远客,我们连车带人一起过。牛们平常不听话,有的总是懒洋洋,可一到船上,一个比一个眼瞪得大,那眼和它们脖子上的牛铃差不多。它们直棱着耳朵,四只蹄子牢牢抓着船板,任凭船怎么摇动,他们就是一动不动。十来分钟过去河,把一河滔滔扔到身后,又行几十里,到了装草的地方。麦草不要钱,只要能装下,尽可随意装。
回城的车队一线行进,如支援前线的粮草大军。我家的牛脾性急,一上套就撒开腿,非要往前赶,超了一辆又一辆。它俩不服气不满足,最后成了领头,才放慢步子。后面的牛再没超过它们。二、三百里,它俩是箭头,直指家的方向。
中途又停一晚。半夜,下雪了。风割脸,雪钻脖。饮牛桶里的水冻成冰,搅草棍拿不出来了。雪花在耳边跳舞,偶尔低声说,我们多亲近。
雪地行走,车轮打滑。幸亏牛都钉了铁掌,不至于跌倒。速度慢多了。有人泄气,说到了黄河也没法过,风雪哪有渔家,渡人早已归去。秀温爷笑笑,说没事,一定能过河去。别人问原因,他却默默。
到河边,一河如镜,人间河恍如天上河,原来黄河封冻了。此处河最窄,秀温爷走到河边,拿鞭秆敲敲,用石头砸砸,趴下身子,耳朵贴着冰面听听,又拿出铁钎钻钻,说可以过河。
他让大家卸牛喂草,然后带着我走冰过河,到对岸找我们来时听戏的村民。那些乡亲们二话不说,他们拉来高粱秆、红薯秧、黑豆棵,从南向北,在一、二百米的河面上,生生给我们铺出一条草路来。接下来,我们开路,辗着庄稼棵,一个个庞然巨物般的草车顺利过河。
这边村民,分头去安排,决不让我们雪野露宿了。那晚,几乎家家户户的屋里都加了人,棚里都多了牛。农人对农人,朴实遇朴实,不言谢不虚礼,如故交的相逢。一夜雪,一村人,早上起来,竹子被压弯了腰,我们的草车成了一个个硕大的蘑菇。
二胥哥的牛半夜下了牛犊。
没人知道。他说,他早上起来喂牛,忽然发现他的牛边怎么立着一头小牛,它以为是主家的呢!走近一看,那小家伙正想碰着吃奶,才知道了。牛棚不冷,小牛命大,如果宿在冰天雪地,会是怎样的情形呢?二胥哥说。我们找来柴火,点了大火,给小牛身上烤干。主家滚了米汤,加了黑豆料,让下犊的老牛吃好。看新鲜的孩子指点小牛,它骨碌碌的眼羞怯地看着他们。
吃过饭,我们启程。那头新生的小牛被裹上了棉被,大家除去车上的积雪,在麦草中间弄了一个坑,让小家伙安身。走个十里八里停一下,把它抱出让它吃奶。风雪三天,我们终于到家。
一冬的草安顿好了。
后来,会盟和申洼结了好几家亲戚,有儿女亲家,有结拜兄弟,有一生不散的友情……
现在,还在来往。在会盟镇靠近河边的戏台上,申洼村的剧团每年都要来唱几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