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剧

你知道波罗是我家亲戚不?

2018-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子文同学
David Suchet 扮演的波罗

当然,他是虚构的;当然,他不认识我。可我依然觉得他是如同我二舅爷般的亲切存在,每个节假日,只有刷他的剧才会真正松弛下来、甚而有温暖、心安的感觉,好比遇着乱世里一方净土,寒寺里一处篝火。

喜欢读侦探小说是受父亲启蒙。当时还不会念字的我趴在父亲膝盖上听完了《银色马》。后来自己会看了,就在四年级前磕磕绊绊读完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全套,基于这种先入为主,所以请理解对于后来的卷福我实在是无力吐槽,倒是《基本演绎法》里的男主气质还更贴近一些。

然后从柯南道尔到阿加莎就是个很自然的过渡了。那时候新华书店里只买得到阿加莎的单本,所谓套装也不齐。父母那辈耳熟能详的也不过两部被引进国内的影片:74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和79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直到电视上看到英国ITV在89年开始拍摄的《大侦探波罗》Agatha Christie’s Poirot, 13季共70集,才被David Suchet扮演的波罗真正深度吸粉,彻底入坑。

剧中三个主要常驻人物

在这里我无意写剧评,只说三点吸引我的理由。

一当然是剧本,阿加莎的原著。先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史上著名的英国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作品同大多日系、德系作品一样,重现场物证,重逻辑推理,人物关系相对简单,来个粗暴类比就如同美剧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犯罪现场调查);阿加莎的作品则像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重杀人动机,重人性刻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反转较多,最后侦探把所有嫌疑犯召集起来抽丝剥茧地还原真相是绝对值得屏息期待的经典桥段。所以虽然柯南道尔是我的启蒙,可我更爱阿加莎,不仅因为她超越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更因为她对人性弱点甚至是阴暗面无情而深入的刻画,智力的较量终究不如人性的拷问来的震撼。这大概也是阿加莎的作品更适合被翻拍成影视剧的原因之一。

第二点是年代感,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黄金年代。环境因素、历史因素对阿加莎而言都可以找到一个更感性的切入角度。无论是伦敦舞会上的假面华服,还是陪衬乡间闲话的精致茶具,抑或是殖民地夕阳西下恋人亲吻的侧影,无不是岁月静好里蛰伏的凶险,于平地一声惊雷。这种反差感令人十分着迷,也形成了我对于谋杀这件事情的模糊审美。

第三点就是大侦探波罗这个角色的塑造。对比福尔摩斯的冷漠、孤傲和才华横溢,二战时流落到英国的比利时人波罗则显得入世得多,他身型如企鹅,步态滑稽,装束绅士,生活上的怪癖是他不容侵犯的心理秩序;最引以为傲的自然是他脑袋里那些异常活跃的灰色细胞,盘得出最隐秘的逻辑,也读得懂最险恶的人心;价值观清晰却也会和权贵周旋;独身,也对美好的女性充满了尊重与欣赏;爱憎分明却也不乏对于人性的悲悯。波罗这个角色最知名的扮演者便是David Suchet这个英国国宝级演员,从1989一直演到2013。为了准备这个角色,他阅读了所有的资料准备了厚厚的文档来悉心研究散落在原著中波罗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点,并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艺术形象,而这个形象陪伴了大家整整25年。

总有一种错觉:美好的东西应该永恒,不可以老,更不可以死。可他还是走了,当天的英国报纸专门为波罗刊登了讣告,如同他是一个真实存在。一个享誉全球的侦探,最后亦如一个平凡的老头儿,关灯,在黑暗里躺下,平静地等待死亡。面对最后一集《帷幕》里呈现的这些镜头,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动容,粉丝们无不心碎,还有很多粉丝说至今不敢看,因为难以面对。

《帷幕》

所以之后逢年过节,打开视频看看这个熟悉的比利时小老头儿,和他一起去坐趟列车,去乡野里走一走,听听他夸张的语调和偶尔的夸夸其谈,看看抽屉里的左轮,带血的裁纸刀,满嘴谎言的男男女女,果然就能让我浮躁的心境平复一些。

波罗之后有马普尔,阿加莎之后我又看了很多其他作品,从书本到影视剧,一发不可收拾。今后得空可另开一篇,做些推荐。

有时我也诧异自己怎么好这口,测了下自己心理变态程度,结果正常到无聊,所以我大概不会随便穿个白色花边拖地睡裙,手举斧凿、目露凶光地追杀你,我们还是可以愉快地聊天啊。

放心,毒药才是我首选。

搁笔,夜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