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
“赫伊津哈在他的论文《文化史的任务》中如此说道:如果我们看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怎么能形成对那个时代的想法呢?假如只能给出一些概括的描述,我们只不过造就了一片荒漠并把它叫做历史而已。”①这句话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从而我决定从以人为本和大的时代背景下以当代油画艺术为代表来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这一论题。
艺术在新时代下的挑战
1.1艺术在实践中的表达
首先,艺术是一种文化。更有甚者认为当代艺术不过是艺术史,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正如二战结束后美国历史学家所宣称历史的终结在现在看来是大错特错一样,当代艺术的创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毕竟在这个新的历史环境下艺术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概括的描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来说,以马克思的文化生产的三个阶段来说,其理所应当应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所以以我的理解,一个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应是艺术家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处在这个时代的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活动以及由于客观原因而导致的情绪波动后获取灵感,加入自己思考后的理解,以一种独到或适当的方式进行艺术创造得到艺术产品,并通过文化消费或其他方式使得艺术消费者能从艺术观赏的角度得到心理的触动或情感的表达,于此同时在艺术家和艺术消费者之间又能得到有效的沟通反馈,使艺术产品得到改进或升华从而达到一种良性的循环。
1.2艺术的时代性
话虽如此,但是当我们确切的将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和这些又确实是怎样一群人的问题明朗化后却又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往受到压制或忽略的范畴如感性、身体、个体、意识等解放出来,个人的言说开始取代抽象的权威,个体的经验开始消解英雄的群像,历史叙事的统一性和普遍性被打破了。”②这个时代是个开放多元的时代,个人的个性得到空前的释放,互联网和新科技将以往的信息知识获取的权威性和时空界限一起打破了,但同时又以手机为代表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分离和冷漠。也许一个人的手机社交软件上好友很多,点赞者很多,但还是会感到孤寂冷漠。这当然只是当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一点缩影,但反应出的矛盾与对立几乎是巨大的。信息的洪荒使人在征服了自然后又再次感到自己的渺小。能正确体会这环境而取得灵感的绝对是康德所说的艺术天才。这是个需要天才的时代,其艺术家能否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是其艺术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准则。
1.3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当前的一大挑战无疑来自于大众文化乃至亚文化。所以并不是被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正如不是所有人都有高雅的艺术趣味的。艺术鉴赏是有高低之分的,其影响因素有受教育水平,家庭及环境等。特别是在中国这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重的三十年,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无疑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精神世界的贫瘠无疑也是中国当前重大的文化问题。如果说每年中国GDP在飞速发展,无疑人民的艺术鉴赏的脚步是滞后的。从文化消费的比重很小和大众文化的媚俗单一无聊化可以看出。中国大众文化也是随着大众主体的兴起而发展的,随着而来的问题得以凸显,一些迎合大众的媚俗的文化得以兴起。如果不以正确的方式得以引导,只会陷入艺术家为谋求经济发展而从事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的或是快餐式的艺术生产,而有高级趣味的艺术消费者的艺术鉴赏需求得不到表达,很可能导致饥不择食或退而求其次,从而使整个艺术文化环境生态得到恶化并陷入死循环之中。
2.川美当代油画展及启示
2.1艺术当代性是大势所趋
16年5月罗中立艺术馆举行了后学院派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其中由杨小彦题写的《后学院"的意义:当代性在主流领域的展开》中说“在社会的转型期,在国家迅速发展和崛起的环境中,学院成为当代艺术的领军力量,当代性成为油画艺术家的必然选择,他们丰富并定义了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关的当代价值,集合了不同的个人审美形成潮流。”这无疑是中国艺术的当代性转型和与时代并与生活在其中的个人的紧密结合的最好论证。从油画展的作品中,我也深切感到了这个新时代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新的生存状态给予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的全新定义,由杨小彦的话说就是“艺术家不在被物像所束缚,以描绘质感为目标,相反而以表达个体感受为动力,探讨多种可能性,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必须脱离宏达叙事的虚空玄想,努力寻找表达与时代转折紧密相关的个人节点,促使艺术成为联系个人与社会的直观平台。”
2.2艺术当代性是时代与个人的结合
好的中国当代艺术应是个人与时代的独特展现。如李强的油画作品《无题》中,画面空洞清淡,作为画面主体的花模糊不清,若即若离,这无疑也是和当代观赏者的审美个性有关的,这是个信息爆炸,权威被解离的多元时代,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时,个人所需要的不在是一个具体的普世的有质感的美的实体,反而是如这副作品中所表达的一种非理性的抽象的感觉意象更能引起观者情感的共鸣,一种视觉上的震撼。
在如罗中立的作品《重读美术史》,以解离的多彩的线条将一些历史上的大作进行重加工,是一种思想上的艺术情感的表达。同时,从内容来看,当代艺术的选题更接近于人的心境或是于环境的矛盾。邓箭今的《垃圾大典》和《为一个淫幻制造者保留的剧目》等作品中已无具体的概念,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从文化本质的角度研究和探讨,从维护人的生命存在价值、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中文化建设的方面来看,艺术以它独有的职能,有义务、有权利改变我们固有的虚乏的思维模式,并拒绝一切虚伪的、空洞的概念。当真正融入人们内心深处的纯粹心理场景活动之中时,我们获得的是一份敏感而又充满刺激的额外满足。” ③他开始从“预谋犯罪”的内容来进行艺术创作,以一种荒诞的与普世道德价值观不符的视觉冲击来使人们思考那代表理性与逻辑的工业机器也许也是使现代人变得冷漠麻木的无奈妥协。也有一些艺术家洞察到了环境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如李继开所绘的《温室》《荒原》《老世界》,其画面以棕色和灰白造成一种腐朽破败的环境,其中充斥着圆滚坚硬的突兀的石头,而作为中心的主体的人却单一狭小,神情恍惚呆滞,好似默默地思索但又不得。其处境不是躺在狭窄的小木框里,就是坐在高大的巨石上。人的狭小的生存窘态一览无遗,使我们观者感到它的身上有我们的缩影,有我们时代的缩影。
3.结语
作为总结,不难发现。中国当代艺术是在不断冲破束缚,重在表达个人情感,并能以灵敏的思维捕捉时代的脉搏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从非理性的感觉视角给人以震撼,产生共鸣。我认为,这既是艺术当代性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是中国好的当代艺术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