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不要让手机或电脑成为孩子的陪伴者

2020-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笋鸦深剖

其实在和很多家长沟通的时候都会反映出孩子沉迷于手机或是电脑的问题

那么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我们第一步是需要做什么?是解决问题吗?

我们第一步是需要找到原因,只有找到原因了,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玩手机?为什么手机对孩子的吸引力这么大?

很多时候孩子沉迷手机或是电脑的原因和成年人其实是一样的。

那我们会在什么情况下玩手机呢?是不是就是当我们感觉生活枯燥无聊,或是在工作上有压力的时候,我们会通过手机获得一定的情绪释放或是快乐的体验。

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当他在学习或是生活中感到无聊或是感受到压力,就会通过玩手机或是电脑这种方式去宣泄,甚至说从中寻找一份快乐与陪伴。

因为他无法从父母或是生活中获得足够的乐趣与陪伴或者是说存在感,价值感,而这些却是能够在手机或是游戏中得到的。

还有就是我们父母的一个榜样作用,试想一下,作为父母你是不是在一回到家之后也是抱着手机在看?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的内心其实都是认为父母的行为正确的,是好的,也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让父母更好的关注到自己,更好的爱自己。

那父母在抱着手机玩,孩子看到了,于是也慢慢的开始模仿,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以得到父母的关注,显然这种方法是有效的,父母在看到孩子玩手机的时候会去关注他,但方式却往往是以一种批评或是强制的形式。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这样一个心理状态:明明我在做和你一样的事情,为什么我要受到这样的批评与指责

虽然行为上迫于无奈会向父母屈服,但在内心深处也深深的埋下了反抗的种子,这也是很多时候家长反映“孩子明明小时候很听话,长大以后跟造反一样”。

当然了,我们也需要知道现在的大环境就是被高科技所充斥的,作为孩子来说是非常渴望爱与建立亲密关系的,那么孩子渴望与父母或是他人建立联系,就会去玩手机。因为通过玩手机,会给他一种融入外部的群体的感觉,会让他感觉能够更好的与朋友或是其他人建立联系了。

那为什么一些考生在紧张的复习阶段也会频繁的看手机呢?难道孩子真的不知道考试的重要性?

孩子真正需要的从来都是爱与陪伴。

要知道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感受到无力和挫败——学不会、做不好、进展太慢(达不到内在某个部分的标准)。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感觉,会让你感觉整个人都在被不断地消耗。

而在以往的经验中,这些困难的时刻他们从未得到过有效的支持,没有陪伴,没有鼓励,没有帮助。

不仅如此,也许还有责怪、嫌弃、羞辱、失望,这些攻击通常被内化为严苛的自我,无时无刻不在自我攻击。

每当孩子经历这一过程的时候,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而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坚持下去或是放弃一切。

而这个时候手机就相应地承担了“陪伴者”的功能,当孩子看手机的时候,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真的将注意力放在手机上,只是因为手机能稍微避开一点可怕的挫败、无力、自我攻击,让孩子哪怕就一小会儿获得一点喘息的空间,回一点血。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孩子最需要的从来都是父母爱的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从来都是父母爱的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从来都是父母爱的陪伴。

如果孩子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过程中,情绪感到压抑或是内心的自我受到了威胁,那他势必会去寻求一个宣泄口,一个能让他内心得到释放的事情去做,不论对错也不仅仅是手机。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自我都是极度渴望自由的,任何意志的强加或是胁迫都会让孩子的内心感觉受到了威胁。

我们给出一个与原因相反的解决办法,孩子因为压抑或是因为自我被迫而去寻求解脱,那么作为父母是不是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态度以及表达方式,通过让孩子更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双方以一种更加独立成熟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而不是一种胁迫和负担。

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需要父母给予孩子跟自己无限的耐心与爱心,改变自己的同时也影响到孩子。

那有什么能立刻实践的快捷键吗?

有滴,还是以玩为例,因为大人小孩都爱玩,玩是我们的本性跟主要放松模式嘛。

(一)在玩之前与孩子约定好时间

与孩子以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的态度商讨花费在游玩上的时间,这个时间一定是要清晰具体的。一个清晰具体的时间安排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活动安排,同时也能够很好去培养孩子重视彼此原则的意识。

(二)孩子玩的过程中不要进行打扰

作为父母要尊重自己与孩子的约定,这既是诚信也是原则的体现。约定之后,那么这份游戏时间便是完全属于孩子的了,他自身也会以一种更加放松的心态去释放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任何非他自身意愿的干扰,都会被他视为对他独立自我的威胁,并作出反抗。即既然你不让我好好玩,那我也没必要听你的了。

(三)时间到后要温柔且坚定

这一点我爸就很做的很好,虽然他没学过家庭教育。坚定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明白你的底线、你的边界在哪,你能够充分的尊重孩子的空间与意志,也希望孩子同样能够尊重你的。而温柔则是为了不让孩子引起对抗的情绪,要知道在这件事情上,如果孩子能够遵守约定,那么任何严厉的措辞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攻击行为,孩子的内心会很委屈:我明明遵守约定了,为什么还要这个态度对我。萌生出的反抗兴趣可能就会使得下次的对话陷入不信任的窘境。

2020.5.16      家庭教育指导师徐鸣皓的成才之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