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社科古代文化

商鞅之死,谁之过?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171人  北市大同

近日,再次拜读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及至商鞅惨遭车裂之时,不禁感慨:商鞅之死,谁之过?

功臣不得善终,可悲!

若诸位也有相似疑问,请继续往下看(若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指正):


问渠哪得清如许,牧童遥指源头处。试想:商鞅之死,谁获利最大?秦国老世族?新君赢驷?山东六国?天下百姓?

不妨逐个分析:


变法之前,秦国老世族们爵位世袭,封地私有,无功也能受禄,甚至还会拥抱自重,架空国君。商鞅深知老世族根基很深,不可能一下子被消灭,因此先采用用新贵族来代替老世族。具体做法是按照军功的大小重新确定尊卑贵贱,爵位俸禄。秦国老世族纵然根深蒂固,仍然被商鞅用釜底抽薪法慢慢蚕食。更为要紧处在于老世族子弟多次抗法,商鞅对于自己所施行的律法十分铁面无私,不带有一丝偏颇,甚至不管触犯刑法的对象是谁,长年累月便成了老世族的公敌。

有几个典型的事件:

商鞅领政,甘龙的一党的王道治国便被废弃,从此便成了政敌。政见之争,水火不容。

眉县抢水事件,刑杀七百余老世族子弟,受刑之众多达千余人,主要来自孟西白三大望族。

少年太子赢驷触法,太子傅赢虔(秦献公兄)、太子右傅公孙贾受刑,后太子被流放山野十年有余。此事件让三人极为不满,怀恨在心。

老秦人讲究快意恩仇,有仇必报,这一点秦国新法也无法改变。老世族内心深藏仇恨的种子,蛰伏数十载,只为等待一个复仇的机会。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前文提到嬴驷当太子的时候,曾经触犯过律法,而当时正处于律法施行困难重重的状态,所以商鞅为了让律法施行顺利就拿嬴驷当了第一个开刀对象,导致赢驷被流放多年。这一作法引起嬴驷的极大不满,并暗暗记了下来。

赢驷归国即位以后,与公伯赢虔常有往来。赢虔此人明大局但心胸窄,为当年奇耻大辱而耿耿于怀,多次暗示赢驷要除掉商鞅。赢驷出于愧疚,最终动了杀机。

更甚者,等到嬴驷即位为秦惠文王时,秦国的法治建设基本完成。而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是法治的两大权力者,而在君主制下法的象征只能有一个人。一山从来不容二虎。而此时,老世族们打着护法的幌子上书请杀商鞅以正典刑,甚至编造出十大罪行。面对朝野的汹汹来势,加之自己对权力的高度把控需求,赢驷不得不同意。


商鞅的死,离不开以魏国为首的山东六国的推波助澜。

史料记载商鞅曾经想过逃到魏国去,魏国却拒绝了他的入境,导致商鞅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硬抗秦国的军队,结果自卫失败而亡。

魏国拒绝商鞅的求助不是因为商鞅被秦国重用,而是商鞅在秦国被重用后曾用计使魏国损失了大批土地。秦国和魏国河西交战时,商鞅带兵没有从正面打败魏国的守将公子印,而是以他们过去的交情骗取了公子印的信任,趁议和之时用计全歼魏国精锐部队,公子印被俘,导致魏国只能割让河西大部分土地换回公子印。这一战商鞅名利双收,而魏国遭此重创之后一蹶不振,魏国人却因此恨毒了商鞅。

在新君彷徨不定之时,杜挚暗通魏国为首的山东六国。期间韩国深受申不害变法失败之苦,六国庙堂痛恨法治,同时递上杀商鞅以告天下的国书。否则,六国联兵抗秦,这对当时的秦国而言,完全没有胜算。


我们在赞扬商鞅变法的强国效应之时,也应该看到变法的弊端,首当其冲的便是平民百姓。

“计首虏功”制的影响下,秦军屡次发生屠城、杀降卒的惨无人道行为,长平之战杀降40万之众,惨不忍睹;“编民为什伍”和“连坐”法使人民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从而使全体人民时刻处在互相猜疑的白色恐怖之中……凡此种种,令百姓苦不堪言,为当时各大主流学派所针对,墨家一度采取了刺杀商鞅的举措,只是未遂罢了。

半神半魔,这就是商鞅。世人爱戴他,也痛恨他。


商鞅之死,大势所趋。

是老世族奋起复仇的需要

是秦国朝野更替时期权力斗争的需要,

是和并世而立的其他战国外交周旋的需要,

更是商鞅变法弊端在当时社会得到释放的需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