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成长励志想法

《正蒙》句解第七十五

2019-03-19  本文已影响7人  泮溪秋玉

作者:夫子音

《正蒙》句解第七十五

【原文】:

“不僭不贼”,其不歧不求之谓乎!

【译文】:

一个人如果不会违背度量和伤害他人的界限,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不会轻易嫉妒,不会贪求荣华富贵的人(不违背做人的基本伦常,不欺人,不害人,就会做到不贪不妒)。

【原文】:

不穿窬,义也,谓非其有而取之曰盗,亦义也。恻隐,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扩而充之,不可胜用。

【译文】:

不取非分之财物,这样就可以做到正义,如果明白不属于自己的财物不能去占有,这也属于一种正义。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的人拥有仁爱的思想,就好像天的广博能够包容万物一样,这也是一种仁德。所以能够将这种思想扩展到全天下,那么就会发生不可穷尽的效用(正义和仁爱能够得以普及,一定会利及天下万物)。

【原文】:

自养,薄于人私也,厚于人私也;称其才,随其等,无骄吝之弊,斯得之矣。

【译文】:

自己在经济条件自足的情况下,如果有意识的使自己的生活过的比其他人更加贫穷,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但是如果有意识的让自己的生活过的非常奢靡,这也是一种不自量力的表现;只有随时随地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得的财富与自己的才能德能要相得益彰,没有骄傲的心理,没有悭吝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配得上君子的作为(作为一个君子,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适当做些善事,不能过度对于金钱迷恋,要时常想着修养自己的德行)。

【原文】:

罪己则无尤。

【译文】:

如果能够将所有的罪过都独自承担到自己的名下,那么人生行为处事就不会出现细微的过错了(也就是遇事冷静,如果出现是非对错,就要全部认为是自己的错,这样就没有抱怨之心,也就不会做错事了)。

【原文】:

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译文】:

受困于屈辱的境地并不值得忧虑,只有自己明知故犯招感来的屈辱才是真正的忧愁;荣华富贵并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忘记荣华富贵,那样才能享受到人生的自在真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有所忧虑要明白是不是自己自找耻辱,不能贪图享乐,忘记了荣华富贵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价值)。

【原文】:

“勇者不惧”,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贫,则其勇将何施耶?不足称也;“仁者爱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称也。皆迷谬不思之甚,故仲尼率归诸乱云。

【译文】:

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事理,但是如果他能够不畏惧生死反而却不能安守贫穷的生活,那么它的勇敢也没有施展的地方,不足以为人所称道(做人不但要勇敢,而且要能安于贫穷,磨练心性);仁德之人喜爱人,那些没有仁德的人你却对他们深恶痛觉,这种仁德也不足以为人们称道;这些都是思考片面的表现,所以孔子说他们的做法不合乎正义之道(心中不能有偏见,不能有喜爱和厌恶的区分,要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用身体力行去为世人做表率)。

【原文】:

挤人者人挤之,侮人者人侮之,出乎尔者反乎尔,理也。势不得反,亦理也。

【译文】:

排挤他人的人也会遭到他人的排挤,侮辱别人的人也会遭到别人的侮辱。自己怎么对待他人最后得到的是他人同样的态度,这是人世间的恒常之理,如果形势让自己无法看得清楚真相,这也是自己不明理所导致的(自己公正无私,于人于事都能明理真诚,那么所遇到的人也都会变得正直友爱)。

【原文】:

克己行法为贤,乐己可法为圣,圣与贤,迹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没世不遇而无嫌,“辟地”者不怀居以害仁,“辟色”者远耻于将形,“辟言”者免害于祸辱,此为士清浊淹速之殊也。辟世辟地,虽圣人亦同,然忧乐于中,与“贤者”、“其次者”为异,故曰迹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

【译文】:

约束自己来践行法度的人可以成为贤达之人,欢喜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它们都能遵从礼乐之道,这样就可以成为圣人,圣人和贤人,他们外在的言行看起来是相似的,但是他们内心所拥有的境界是有区别的(圣贤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心是否通达大道,因此修养和境界是区分圣贤的标准)。逃避世态的人是追寻中庸之道的人,他们一生没有被任用但是却没有抱怨的心理,逃避政治黑暗的居住地,他们没有将贪图安乐享受作为目的反而一生坚守仁德之道(这是有才能的人不愿在道隐没时出世有所作为的原因),能够远离美色的人,是为了快速的躲避开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的耻辱之事,能够远离恶语攻击的人,是为了避免招来祸患和耻辱,这些都是表现读书人清白与污浊,降职或者升迁的基本条件(贪图美色会带来耻辱,诬陷和攻击只能表明愚蠢,所以有道者都会远离这些)。逃避世态炎凉的社会和黑暗的政治,圣人们的行为大致相同,但是他们内心的忧愁与喜乐与贤达之人是有区别的,所以才说行为处事外在大致相同,但是内心世界就会表现出更加不同的境界(贤者会不断反省与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圣人喜乐自己的言语作为,他们内心有道,只是等待机缘一展抱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