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十三)
2018-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春秋文章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
学校课程旨在建立双重课程,即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体现“知识中心说”,综合实践活动课体现“经验中心说”。这两种课程不是对立的,各自都是在学习中组织“知识”和“经验”的课程,只是组织方式的差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利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以“主题、经验、表达”的非线性单元结构替代“目标、成就、评价”的线性单元结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这样的学习观(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学习是知识和经验持续整合的过程,并以此而加深、拓宽人们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理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跨学科的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形态和评价方式上都与学科课程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哲学的实践。因此,学生生活与知识的兼容就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例如:日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形成的整体单元设计包括:调查研究型单元设计、综合表达型单元设计、社会参与型单元设计、策划实践型单元设计、合作交流型单元设计等就是典型案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
一是,认识层面:学校的课程体系要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统整。而当下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分科知识教学为中心。二是,实践层面:功力主义、精英主义、活动主义、体验主义、学科化的教学设计等等。三是,制度层面:因中高考制度,学科统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中无立足之地,这种境况并没太大改观。
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学观”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