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学习简友广场

《永乐大典》

2023-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鳝堂集庆

有个《永乐大典》的展览,进去参观时,恰巧有讲解员在讲解,便跟着一路听。

在讲解员周围围了几十号人,学生小朋友在前面,大人在后面。

去博物馆看文物展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有讲解,一边听着一边看。

这样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还能了解到展品的来龙去脉,相关背景及鉴赏要点,很多都是图片文字没有介绍到的。

《永乐大典》是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赵城金藏》。

《四库全书》是乾隆让人编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丛书,当时抄了7部,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所谓“北四南三”,放的地点都是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等这种有“水”的名字,纸质书和古代的木制建筑最怕火,有“水”就能防火,可惜最后大多都毁于战火。

《敦煌遗书》是王道士在一百多年前无意中发现的敦煌藏经洞里的藏书,绝大部分是佛经。后来他被洋人连哄带骗,这些国宝打包后几乎都运到了外国。因而有“敦煌学”研究在海外的说法。

《赵城金藏》也是佛教经书,发现于抗战时期的山西。日本鬼子占领山西后,也想把这些经书弄回家,还好八路军及时转移,才把这些国宝安全地保存了下来。

可能是像唐太宗一样,明成祖朱棣得位不正,心中有亏欠,上台后便想搞大事情:

修了一座城,紫禁城;下了几次洋,郑和下西洋;编了一部书,就是这部以他年号命名的《永乐大典》。

这些功绩足以让他名垂史册。但他还是不甘心,想消灭掉北元的残余势力,最后死在打仗的途中。

《永乐大典》是给皇帝看的书,因而装帧特别考究,书皮都是硬壳的,颜色是土豪金,处处透着一股高端大气上档次。

翻开封皮,里面中间才是文字,留足了天地边角的空白处,方便皇帝作读书笔记和随手写灵感。

其中内容按照当时流行的《洪武音韵》排序,方便查阅。明朝的嘉靖最喜欢看这部书,主要是他为了修仙炼丹而去查阅《永乐大典》中的相关资料。

《永乐大典》的正本一直是个谜,不知所踪。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副本,而且还少得可怜。

关于正本的下落,有4个说法:

第一个是宫里一把大火给烧掉了;

第二种是被嘉靖带到了永陵中。他生前特别喜爱看《永乐大典》,也正是他组织人抄下了副本;

第三种说法是藏在皇史宬墙壁的夹缝中。这里是存放皇家档案的地方,为了防火,墙壁做的非常厚;

第四种说法是李自成进京之后给烧掉了。

关于这四种说法,经过考证、科学探测,基本都站不住脚。

究竟正本在哪里?恐怕就跟《红楼梦》的后40回一样,有待后人解开谜题。

永乐大典的副本开始的时候有1万多册,等到清末宣统时,只剩下20多册。因为战乱、内盗、外敌入侵等原因,基本都散落遗失殆尽。

其中很多都流传到海外,建国后经过各方努力,现在又达到200多册。相比于全部的1万多册,这200多册就少得可怜多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