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喜欢叶子,每次采集回来都会夹在书中,很多书里都会有各种叶子,以银杏树叶、枫树叶为主。
今日立秋,雨一直断断续续下个不停,回到家中突然想起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捡一片树叶留作纪念,马上下楼去寻找叶子。因为出门有点急,没有带雨伞,冒着毛毛细雨,在小区里寻觅可以代表秋天颜色的叶子,偶然间发现了飘落在灌木丛中的梧桐树叶。回到家中,百度一下,没想到的是一叶知秋,说的是梧桐。“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自古梧桐被视为圣王和先知,《花镜》中说梧桐:“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从此我对梧桐树叶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叶知秋”指知觉的什么特性呢?
首先看一下知觉是怎么定义的,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ta来自于感觉,但已高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知觉不同于感觉,它不仅是各种感觉的结合,而且它还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对外界物体进行解释的过程。
知觉的四个特性为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1.选择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应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例如:1.读书时的圈点勾画,被圈点出来的字是选择的对象,未被圈点的字属于背景。
2.万绿丛中一点红、草丛里穿着迷彩服的士兵。
2.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例如:“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过去,看到一个豹纹,就推测对面是一只豹子。因为豹子身上的豹纹就属于知觉对象强度大的部分。
3.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例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总会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哈姆雷特”这个对象。
4.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
例如:汽车离我们近时,我们会觉得汽车大,汽车离我们远时,会觉得汽车小,但是我们知道汽车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改变。
问题:1.教师用红笔批改学生的作业,能让学生迅速的、清楚地感知自己的作业正确与否,这是利用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长性
2.“一叶知秋”体现知觉的理解性还是整体性呢?
感恩这片梧桐树叶,你被我看见,又送给我一个礼物——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