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时空对话]
前面老子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又再次从理论到实践,这样反反复复,逐渐递进地把产生宇宙万物的“道”和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说了个一清二楚。
我们基本明白了,通俗地说:宇宙万物是“道”生的,“道”生了宇宙万物并不是不管了,而是终生永恒地不离开宇宙万物,并且“道”既主宰着宇宙万物,同时又给予宇宙万物一定的自由度,万事万物可以各自,在遵循道的前提下,呈现出无限的多样性,可以自然而然地运动和发展。
我们人类就是这茫茫宇宙万物中的非常渺小的一份子,我们人类自身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还要面对我们接触到的万千事物,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的问题,很多很多。
所以老子在这一章,就是来解决现实问题的。
茫茫宇宙,万事万物,看似无穷无尽,纷繁复杂,但是所有这一切的运动发展,都遵守一个总规律,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解决问题的总方法,就是辩证法。
在中国,老子是提出辩证法的第一人,老子提出的辩证法是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老子《道德经》的活的灵魂。
回到这一章里,老子对于,如何应用自己创立的辩证法,做出了生动、易懂的示范。
老子列举了生活中,最常遇到的五对矛盾:曲和全,枉和直,洼和盈,敝和新,少和多。
老子辩证地分析了这五对矛盾:
在“曲”里存在着“全”的道理,在“枉”里存在着“直”的道理,在“洼”里存在着“盈”的道理,在“敝”里存在着“新”的道理,在“少”里存在着“多”的道理。
可以看出,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目的是要告诉人们,要用辩证法的思想,观察和处理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老子认为,普通人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实质。
事物常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普通人只知道贪图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这未必是好事。
老子告诫人们,要开阔视野,要虚怀若谷,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蛮干,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如果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先静观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
最后老子得出结论:世上无难事,只要把握了事物背后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奥秘,就可以做到“不争”而取得成功。
当然,大家一定要明白“不争”的含义:
只要是顺应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用争,事物就会向着你想要的方向,自然发生、发展,和争不争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有些事不争也可以取得成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有些事不争,就是不能取得成功,因为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在等着你,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利用道的规律,有所作为,才可以取得成功。
简而言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本身就是辩证法的要求,做好了,不争,也成功,争,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