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掉所有限制级镜头的《水形物语》,还是少删了17分钟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7人  ad13227af2a1

3月16日,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水形物语》于中国上映,说是片长不变可限制级镜头均未露出。

该片刚刚成为第90届奥斯卡电影节的最大赢家,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原创配乐四项大奖

然而结尾的17分钟却颇有争议。

作为一部以集合人兽恋、美苏冷战、间谍等诸多奇情元素的电影,影片最引人关注的却是导演对于弱势群体的群像描摹:

身为女主的哑女艾丽莎,被政府囚禁的鱼人,女主的邻居——饱受衰老和失业困扰的同性恋老人吉尔斯,隐姓埋名的间谍科学家霍夫斯泰特博士,还有女主的朋友,黑人妇女保洁员泽尔达。

而影片中最激烈的反派,则是踌躇满志、十分“体面”的政府要员理查德。

他们之间天差地别,也互相对抗着。

正反力量的较量

在故事的最开始,每个人物都各司其职地过着日常生活。

女主艾丽莎每天按照毫无变化的时刻表做饭、上班;

邻居吉尔斯重复去同一家餐厅点不喜欢吃的馅饼,只为了看看柜台的小哥;

朋友泽尔达每天帮艾丽莎插队签到,向她唠叨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大小事情。

与这些平淡无奇的生活相反,反派理查德从一开始就志满意得:押送重要的研究对象来到实验基地,随身携带一根电棍,自我价值感满溢到连去个洗手间都要和清洁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在一次偶然中,女主艾丽莎发现了被囚禁在实验室中的鱼人——也就是被理查德带来的研究对象。她给了他一个鸡蛋,两人就这样成为了朋友。她教他使用手语,还在每次清扫的间隙,向鱼人展示音乐和舞蹈。

好景不长。政府下令要转移并解剖鱼人。女主艾丽莎想要救走鱼人,她说服了邻居吉尔斯做自己的帮手,而身为科学家的霍夫斯泰特博士也想保住鱼人。

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意图,但当两组人遇到一起时,一个漏洞百出的计划竟然成功了。他们成功地从理查德的眼皮底下偷走了鱼人,还撞毁了理查德引以为豪的汽车。

在解救鱼人后,正反两派的力量感悄然产生了变化。

本来懦弱内敛的女主艾丽莎在理查德辱骂清洁工时,用手语对他比出了一句脏话。

而在影片前半段力量感满溢的理查德,站在大将军的面前检讨自己时,也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弱者。

在被将军羞辱一番之后,理查德问将军,一个人,要用多久才能停止证明自己是一个“体面“的人。

没有什么比“体面”更能划清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界线。西服革履、坐拥娇妻洋房的理查德当然是体面的,而身穿清洁工制服、只能睡在沙发上的艾丽莎是不体面的。

但他们的选择不同。艾丽莎选择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选择孤独的邻居老人和黑人清洁工做自己的朋友,选择去爱一个鱼人。

而理查德选择了看起来阔气自己却不喜欢的绿色跑车,选择用言辞羞辱比自己职位低的工作人员,选择轻视和伤害一切“低于自己的人”。

然而更成功和更“体面”的人也随时可以轻视和伤害到他自己,将他逐出他引以为豪的阶级。而理查德对此毫无反抗的余地。

被将军下了最后通牒,走投无路的理查德逼问间谍身份暴露的博士,带走鱼人的究竟是哪支突击队,并要求他报上突击队的名字与级别。

垂死的博士在雨中,用一种近乎嘲笑的语气嘶吼出“没有级别,没有名字,她们只是保洁”。他说的又岂止是艾丽莎等人呢?那些反抗者,在社会中同样没有姓名,也没有地位。

“No names, no ranks“的小人物们,终于颤颤巍巍地,战胜了一次强势的一方。

令人遗憾的结尾

托罗导演曾经在采访中透露,《水形物语》的剧本原名叫做《艰难时日的童话》。

他说他想要表现的,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关于同理心,关于人们需要彼此依靠才能够幸存”的故事。

如果《水形物语》的故事只到理查德从博士口中知道真相就结束,没有之后的17分钟,那么它应该超额完成了导演的期待。

它的确用一种极度温情和细腻的方式拍出了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产生的力量。

女主艾尔莎、邻居吉尔斯、朋友泽尔达和博士之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甚至在采取行动的那一刻,都不完全理解对方是为了什么。

只是因为他们对彼此信任,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这样一个赤诚的故事,是怎样收尾的呢?

理查德追到码头,截获正在告别的艾丽莎、鱼人和邻居吉尔斯。他立刻开枪,艾丽莎和鱼人一起倒地。正当理查德以为大功告成之际,鱼人身上的枪伤奇迹般地愈合了。他一伸手就用锋利尖锐的指甲划断了理查德的脖子,抱起艾丽莎,跃入水中。

在水中,艾丽莎脖子上的伤疤变成了鳃。她睁开双眼,和鱼人紧紧相拥。他们原来才是真正的同类。

的确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却让人隐隐觉得不对。

当身中数枪的鱼人突然毫发无伤地站立起来,然后一挥手划断了理查德的脖子,观众感受到的并不是如释重负,而只是一种新的失望。

鱼人原来并不缺乏力量,不是只会泡在浴缸里掉鳞的虚弱生物。他在危机面前化身为“神”。击败了一直欺压自己的反派。

原来导演用来拯救小人物的方式,就是把小人物变成比大人物还要强硬和有力的更大人物,变成“神”。

问题果然顺利地得到解决。但世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有鳃的艾丽莎和拥有神奇力量的鱼人大概都属于神的范畴,他们击杀反派,在蓝色的水域中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语言功能障碍的单身女清洁工艾丽莎和适应不了陆地生活、作为被研究对象的鱼人,最终的结局仍然只是倒在血泊里。

没有希望的人还是没有希望。阶层间相互倾轧的趋势从来没有改变,只是角色的分配产生了变化。曾经无力的变成了有力的。

但就像一度强硬却终于落败的理查德一样,谁能永远是有力的那一个呢?

一个真正关于救赎的故事

在九年前的圣丹斯电影节上,还曾经出现过另外一部与《水形物语》的开篇相当相似的影片,是由亚当·艾略特指导的黏土动画电影《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同样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人设”

两部片子的精神内涵何其一致,都是弱者们相互支持,越过人生围栏的故事。

少女玛丽其貌不扬,额头上有一个屎黄色的胎记。她没有朋友,妈妈是酒鬼,还有小偷小摸的毛病,而爸爸沉迷于制作鸟类标本,对她漠不关心。

在玛丽八岁的那年,她撕下了电话簿的一页,给远在美国纽约的马克思写了一封信,问他很多奇怪的问题,还随信附上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棒。

收信的马克思同样是一个饱受伤害与冷漠的小人物。

他患有阿斯伯格症,无法识别人们的表情,因此也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系。但他真诚地回复了玛丽的信件。

从此两个远隔重洋的孤独者成为了朋友,在一封又一封的信件中向对方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玩具、以及爱和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丽慢慢长大。她仍然不喜欢自己的外貌,就做手术去掉了自己一直很讨厌的胎记,还和喜欢的男人结了婚。

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朋友,她学习了精神疾病相关的专业,将马克思作为一个病例写进了书中。她把书寄给了马克思,在扉页上真诚地写道:

“希望我们有一天能治愈你的病。”

马克思对此大感失望。他突然意识到,玛丽想要像去掉自己的胎记一样,去掉他不同于他人的地方。

于是,马克思决心和玛丽绝交。

玛丽对此感到非常地伤心和自责。同时,她的生活也开始走向下坡。她的丈夫因为爱上一个男人而离开了她,她痛苦、消沉,事业一蹶不振。

在她想到死亡的时候,马克思却再次来信,还寄来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偶。

因为他明白了,玛丽仍然还是那个一直害怕着自己的缺陷的小女孩。她害怕自己的不完美,而他应该成为第一个能够拥抱她的不完美的人。所以在信中,他原谅了玛丽,并对玛丽说: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们必须适应它们,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玛丽收到回信后,终于振作。决定带着孩子去纽约看望马克思。但当她到达马克思的小屋时,他已经在同一天清晨离世了。

普通人之间的相互救赎

《水形物语》与《玛丽与马克思》的导演都想传递的观念是:能把我们从人生的困境中救赎出来的,是同样普通的同伴们的爱。

很可惜的是,《水形物语》只是说出了这个观念,而《玛丽与马克思》真正拍出了这个观念。

《水形物语》是一部令人惋惜的电影。导演使用了如此细腻和深沉的温情来描摹细节,却没能脱离一种十分冷漠的宿命。

这是因为,在《水形物语》的最后,导演还是选择了让鱼人成为一个神,然后才能挽救局面。这恰恰与导演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

这个世界上,有99%的弱者,都无法在做一个弱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神。如果是那些无法成为神的弱者,还会拥有一个温馨圆满的大结局吗?

在《玛丽与马克思》中,玛丽也拥有过名声和财富——就像鱼人突然觉醒了自己的神力——但这些东西都没有真正拯救她。她依然是那个千方百计想去掉自己的胎记、试图改变自己的小女孩。

而只有马克思对她的爱,教给她接纳真实的自己,并且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会被他人所接纳。

我们是多么希望看到一个,饱受困扰的弱者不必突然化身为神,就能突破困境的故事。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意识到自己不过是巨大车轮下无人问津的小人物的时刻。如年轻的玛丽和艾丽莎一样,我们可能一度想去掉自己的残缺。但最后却发现,再强大的力量在世界的随机性面前都显得如此不堪一击,而人和人之间真正可贵的是:

即使如此也没关系,我们能在充满缺陷的人生中拥抱、交谈、彼此理解、互相满足。

无论人生之海如何惊涛骇浪,只要我们身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有人注视着真实的我们,就可以找到内心的安宁。

以残缺的我拥抱残缺的你,这比“神的降临”更接近救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