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育儿小感

2018-12-28  本文已影响38人  安步当车
育儿小感

01

有了孩子后,我相信很多人开始思索如何教育孩子?甚至开始狂补育儿知识,比如在下。

在这之前,我对于教育概念很模糊,以为给孩子灌输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进行智力上的开发,这样双管齐下,把握住大方向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往往越是宏观笼统,就越是无从下手。就比如以上我自以为是的双管齐下。

直到我看到了教育家叶圣陶的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

父母们好像总是忽略了培养孩子好习惯,在幼儿时期塑造孩子性格这些基础环节,索性直接跳到智力开发这个步骤。

如果不是家有周岁小幼儿,我不会对这句寥寥数字的真理深以为然。

我们太经常看到很多家长跟在孩子后面大呼小叫地喂饭了,也太经常看到孩子一洗头洗澡就大哭大闹或者动不动就在地上打滚。我们以为所有的孩子差不多都是这样,或者以为等孩子再大一点情况就会转变。

事实是,这些也不过是家长的自以为是而已。所以,对于婴幼儿的教育请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

很庆幸,在我还未听闻这句话前,对于恩宝吃饭的习惯从她开始吃辅食起就开始培养了。看着别的家长绞尽脑汁让孩子好好吃饭,我不禁为自己松了一口气。

目前,恩宝还没有出现过让我头疼的坏习惯。尤其让我欣慰的,是每次恩宝摔倒时,我都做好了她会哭泣的心理准备。但,她往往会自己爬起来。有时候抬头看看我没打算去扶她,她淡定地爬起来,然后继续奔跑。

那一刻,我开始认真思考,对于孩子的教育到底要如何实操?

目前,我深以为然的有如下三条。

  1. 初级境界:接纳孩子的情绪宣泄。

  2. 中级境界:不要把孩子拿来比较。

  3. 高级境界:孩子喜欢而给予最大的帮助。

02 接纳孩子的情绪宣泄

在《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妈妈让孩子压制愤怒情绪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长大后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而爆发。害怕自己愤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倾听愤怒所要传递的信息。

我太经常看到一旦孩子哭泣或是愤怒的时候,家长们不是用恐吓的方式就是用温柔的方式阻止孩子继续哭闹。

那个时候,我们都忘记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那个意识去接纳孩子情绪的宣泄。对于家长的威逼利诱,孩子的情绪被粗暴地打断,也许连孩子也不自知当下心中的不舒服。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传达,要懂得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从小也是这样被父母粗暴地打断情绪的宣泄,所以我们当中很多人直到成年依然无法与自己的情绪达成和解。

小时候,我一委屈或是愤怒,妈妈总是不会阻止我哭,反而会让我尽情哭。当我哭完时,顿时觉得云开雾散。没有什么压力是通过哭排泄不了的,对此我深以为然。

现在,我身为人母,当恩宝哭泣或是愤怒的时候,我会抱着她,让她哭够,回应她的情绪,轻声说宝宝是不是心里很难过(生气)?

也许她还听不懂我的话,但她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下来。在她沉溺在失控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会尝试着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忘记“求而不得”的痛苦。

接纳孩子的情绪,至少不要用恐吓的方式阻止孩子的哭闹。也尽量少说,“乖,不哭了”。抱住孩子,让孩子尽情宣泄。

这跟溺爱完全是两码事,而是尊重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共情,想孩子所想,感孩子所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发自内心信任父母,建立安全感。

心里学家武志红说:“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我终于明白,所谓的教育孩子,是建立在理解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即核心是围绕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过错”。

03 不要拿孩子比较

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因为自身的焦虑而将未得偿所愿的理想企图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所以孩子一旦做得不如预想中的那样,要么棍棒交加,要么道德绑架,最常见的就是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由此来鞭策孩子为自己的理想买单。

有一个试验,一位专家同时对几十个中外孩子进行了一项测验,然后让孩子分别那测验后的分数回家给父母看。结果,看了孩子的分数后,中国的父母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

由此,作者总结,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的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

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普遍不高,大概也源于此吧。不仅对别人挑剔,对自己也诸多不满。

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教育压榨,要求孩子名列前茅,次次高分,企图用孩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感,而这容易形成拿孩子来比较的扭曲心理。

而攀比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因为这个社会上就是有层出不穷的优秀人士。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会发现孩子也没有那么差劲,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印度思想家奥修说:“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

很感谢,在我学生生涯的时代,我从未被我的妈妈拿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身为人母,我希望自己也不要拿恩宝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同时,激励自己不要停滞成长。我个人也向来信奉,自己去拥有比希望别人替自己拥有更享受,也更有意义,哪怕这个别人是我的孩子。

04 孩子喜欢而给予最大的帮助

父母并没有因为他是否擅长,又是否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而否定或肯定,而只是因为他喜欢而给予了最大的帮助。

我被这句话深深所触动。我们从小到大听到过最多的话就是,“现在是关键时期,把这些兴趣爱好放一放,重心放在学习上”或是“你要读这门专业,那门专业没前途”。

而现在的孩子呢,不是在补习班培训班,就是在去补习班培训班的路上。他们听到最多的话是,“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你要学这学那才能赢在起跑线”。尽管这些五花八门的才艺学费昂贵,但孩子并不喜欢。

有人说,这怪不得家长,谁让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就是这么大,不这样不行啊。非常能理解,毕竟别人家的孩子都“沉浸”在“学习”中无法自拔,谁敢打包票自己的孩子按其天性发展将来就会有出息?

先生有个八岁的小表弟,从小就是个学霸。每天都像个旋转的陀螺不停地奔赴在学校和培训班之间。学习英语、魔术、足球和钢琴。

我曾问过小家伙,这样学习不怕吗?也不累吗?小家伙笑嘻嘻地告诉我,这些都是他自己想要学习的,很有趣啊。

我五体投地,这是我第一个在身边见到的对培训班的学习充满浓厚兴趣的小朋友。我很佩服他的父母,并没有因为担心魔术或是足球钢琴影响到孩子的学业而去阻止。相反,因为孩子喜欢,而给予了孩子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