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中国传统文化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5.26:子路忘物回忘善,夫子忘己为圣贤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4人  善氏

「公治长篇第五」26 

【原文】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愿?”

子路说:“我愿以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没有遗憾。”

颜回说:“我愿不夸己善,不表己功。”

子路对孔子说:“我们也想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使老人得到安养,使朋友相待以信,使孩子得到关爱。”

【注释】

“颜渊季路”即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和子路。之前的相关章节中已有其个人小传。

“侍”,侍立。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盍”音“何”,是“何不”的合音字。

“裘”,皮衣。“车马衣裘”有些本子作“车马衣轻裘”,疑似受“雍也篇”中“乘肥马,衣轻裘”的影响而误加,唐以前的本子并没有“轻”字。“车马衣裘”是见于《管子·小匡》及《齐语》的古成语,可不译。

“敝”,本义为败衣,即毁坏的衣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毁坏。

“伐”,自夸。“伐善”,即自夸其善。 

“施”,有陈列之意,引申为表白。

“劳”,事功曰劳。 

“怀”,安也,慰也。即关怀、关爱。 

【评析】

“车马衣裘”,别说是在2500多年以前物质贫乏的古代,即便是在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以“厉害”自诩的现代中国,在某些贫困地区,衣物仍然是非常重要然而又极端匮乏的日常生活物资。子路的家境也是比较困难的。有一次子路对孔子感叹:“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可就是在这种贫困状态下,子路仍“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可见其轻财重义之难能可贵,远非常人所能及。

在《了凡四训》里,中峰禅师曾与诸儒生论“善之真假”,其中一条就是:“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孔门诸弟子中,颜回以德行著称。而颜回愿不称己善、不表己功,此即“无为而为”之“真善”境界也。

然而,无论是子路之忘“己”物,还是颜子之忘“己”善,终是属于“修身”状态,仍未达“忘己”的境界。而孔子的安老、信友、怀少之愿,则纯是心怀天下,已全然忘己。圣人境界,由此可见一斑。

《礼记·礼运·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同篇”以百余字,描述了孔子心中“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若把这个理想世界加以简单概括,那就是本章孔子所言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因为孔子的所有仁道政治愿景,都需要在这三个方面得以最终体现。

“安老”“怀少”代表社会福利,“信友”代表社会信用。这是文明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政治治理目标。可以说,现代文明社会的制度设计,基本都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的。任何悖离这两大目标的政治治理行为,都无疑是野蛮、落后和令人所不齿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