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今日看点

胤禛与乌雅氏:好一对纠结的母子

2016-12-24  本文已影响0人  巴迪CAT

雍正生母:孝恭后

胤禛生于1678年12月13日,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是个射手宝宝。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胤禛的母子关系。这是每一个人的起点,皇帝也不例外。

先来看乌雅氏的生平。

胤禛的生母乌雅氏,满洲镶蓝旗人,她的祖父额参曾任膳房总管,属于内务府包衣。胤禛登基后宣扬乌雅氏乃“本朝旧族,创世名家”,纯属往自己脸上贴金,可以理解,也是出于惯例。这个出身放在后宫里面可以说是比较低微。当然不是最低微,比如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辛者库,在整个清朝也找不出比她出身更低的妃嫔了。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二十岁的乌雅氏生下胤禛。清廷规矩,宫人生下皇子必须交由嫔以上的后宫主位抚养。当时,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去世不久,后宫之中以皇贵妃佟佳氏最尊,胤禛就被交由佟佳氏养育,直到他十一岁时佟佳氏病逝。这位皇贵妃与康熙有表亲之谊,感情甚笃,并在病重临终前被册封为皇后,谥号孝懿。

乌雅氏母以子贵,在生下胤禛的第二年晋封德嫔,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再晋为德妃。此后她接连生育了三个女儿,还经历了皇六子胤祚六岁夭折之痛,终于在二十七年正月生皇十四子胤禵。

乌雅氏在康熙朝的记载就是这么多,四十年的深宫生涯外人不得而知,她只作为皇子、皇女的生母被记录下来。但从生育的频率来看,她应该是比较受宠,与荣妃并肩成为为康熙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嫔。

康熙驾崩之后,乌雅氏理所当然成为太后。从藏在深宫到走上前台,她的言行记录一下子多起来,来看下她满满的存在感。

她首先要自杀。

哭着喊着要闹绝食,以死相殉。胤禛“雪涕含哀,情辞恳切”,“再三谏阻”,说“皇考以大事遗付冲人,今生母若执意如此,臣更何所瞻依?将何以对以对天下臣民?亦为以身相从耳。”

“冲人”,年幼无知的人,君王的谦称。“虽然我已经四十四岁了,但在你面前我还是个小孩子呀,亲妈都不给撑场面,我还能靠谁?你要是这么个搞法,我也没脸活了,要死一起死!”

接着,她当众表示对这个儿子继位感到惊慌讶异,难以置信,“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钦命我的儿子继承大统,可做梦也想不到是这一个呀!说胤禛“篡立”的人都是说他篡了胞弟十四阿哥胤禵应得的皇位。乌雅氏这话太有挑战性,为《世宗实录》所不载。

到了胤禛登基的日子,按照惯例,皇帝应“诣皇太后前行礼”,礼部提前一天将当天的仪注启奏皇太后知晓,乌雅氏的态度是这样的:“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与我行礼,有何紧要?”

她拒不接受皇帝给自己行礼,任凭“总理事务王大臣、礼部、内务府总管等再行恭恳”,皇帝亲自出面“再三恳求”,最后也只换来一句“诸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情,我亦无可如何。知道了。今晚于梓宫前谢恩后再行还宫。”

虽然对既成事实无可奈何,但她仍坚决不肯接受“仁寿”皇太后的尊号,不肯从原来居住的永和宫搬出,不肯移居到皇太后应该居住的宁寿宫。

面对生母的固执、倔强、不合作,胤禛则是百般讨好。

按照清制,皇太后母家在下五旗者皆抬旗,但只限本支子孙,其胞兄弟仍录原旗。胤禛破例将德妃母家本支抬入正黄旗,全族俱准入旗,一一引见。“追封皇太后之曾祖额尔根、祖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男爵兼佐领额参、父护军参领魏武俱为一等公,妻一品夫人。”

但这种示好在乌雅氏看来可以有别的解读。比如胤禛就是看不上她的娘家,她就是不如养母孝懿皇后。

有人说他只认养母孝懿的兄弟隆科多是舅舅,特别势利,其实,乌雅氏的亲兄弟白启他也认的,并没有厚此薄彼。

雍正元年三月是乌雅氏的生日,胤禛很重视,特别希望有这个机会来缓和关系。按照圣寿节的礼仪,礼部提前题请诸王大臣文武官员应齐集庆贺礼,因为康熙帝丧仪的关系,筵宴暂停。乌雅氏依旧拒绝受礼,胤禛再三恳求,也没有获准,只得“奉懿旨,免行礼。”这个圣寿节就这么冷冷清清的过了。这也是乌雅氏最后一个生日。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乌雅氏突然病危,胤禛连忙赶到永和宫侍疾,并召在遵化守陵的胤禵回京。但乌雅氏于二十三日丑刻崩逝,享年六十四岁。胤禵赶回京城,并没有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曾静投书称胤禛有“十宗罪”,其中一条就是“迫母”,被胤禛义正辞严的予以驳斥,美化的成分很大。

《朝鲜李朝实录》上说太后乌雅氏是触柱自杀的,虽不足为信,但至少可以看出乌雅氏去世之突然,母子关系之紧张,以及当时的宫廷舆论不佳。

总结一下他们的模式,就是“再三恳求”和“不予理睬”,“百般讨好”和“不为所动”,最后“施以颜色”和“不幸离世”。有偶然的成分,但也是性格使然。乌雅氏与外公感情深厚,希望胤禛能够追封这位外祖公。胤禛以没有先例为由,拒绝追封。乌雅氏去世前十天,胤禛革除胤禵禄米,就是不发爵位津贴了,含有施压逼迫乌雅氏就范的意思。

乌雅氏崩逝后,胤禛显露悔意,立刻追封了外祖公,晋封胤禵为郡王,明确说是为了告慰太后。

但,斯人已逝。

天人永隔,多少纠结再无化解的可能。

亲如母子,血脉相连,却永远走不进对方的心里。胤禛最后悔和最有挫败感的大概是这个。

有一个细节,乌雅氏崩逝的当天,胤禛亲自将其梓宫(棺材)奉送到宁寿宫,她生前“固执未允”的移宫到底是在她死后的当天实现了。梓宫在宁寿宫摆了三天,才移于帝后崩逝后应该停放的寿皇殿中。

她有一个比她更固执的儿子。

越放不下,越容易被上身。你越是对一个人很纠结,就越是容易变成那个人的样子,因为那个人身上的性格特质是你最敏感的。

胤禛母子身上有些很像的东西,比如急躁、强硬、固执己见,不会拐弯。这造就了那个看似强势的帝王,他乾纲独断,他负重前行,他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可你也会看到,他的强势下有着莫名的无奈和压抑。他总是处在一种好像很委屈的状态。

在他认为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指责的时候,他异常奋力的辩解,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远比解决事情本身更加重要。比如雍正朝的奇书《大义觉迷录》的出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内心还是个渴望母亲认可的小孩,从母亲那里索求不到的,就向全世界索求。很多时候,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他的很多奇文、奇事也没那么奇了。

你看,儿子当了皇帝,她也不是个幸福的母亲。这个极端的例子说明,母亲的幸福感与儿女的成就根本无关,幸福只与亲密感有关。亲密感不是叫声妈就有的,从初生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并没有好的机缘。

讨好、恳求、施压,都是为了得到认可,母亲的认可。每一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童年缺少的东西。

那是不是小时候没有培养起亲密感就死路一条了呢?是不是四十四岁的儿子就注定与生母疏离拧巴到死呢?

不是的。

在任何时候,走向开放而不是封闭可以是每个人的选择。虽然无比艰难,但也无比值得。

即使在太后猝然离世之后,在此后十三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依然可以无数次的尝试。因为和解的对象不是母亲,而是自己。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不知他最后做到了吗。这并不比君临天下轻松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