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每天一得(8.25)
1393年,朱元璋将蓝玉处死,株连15000余人。行刑时,蓝玉责问朱元璋:“你要杀我,我认了,为何还要杀与我亲近之人?却唯独又放过一人。”朱元璋冷笑道:“你怎么能和他比。”
蓝玉是明朝初期一代名将,战功赫赫。但他恃宠而骄,做了很多出格的事。被人举报谋反,朱元璋将他处死,并株连15000余人,却唯独放过一人。
这个人就是俞通渊,他是蓝玉的心腹,没什么本事,所以没有立过什么功,也没有什么野心,之所以能放过他,全是因为他的哥哥俞通海。
俞通海父子4人,父亲俞廷玉,弟弟俞通源,俞通渊。在巢湖一带拉起一支水师抗击元军。
1355年,朝廷派20万元军围剿巢湖,力量悬殊,恐有被全歼的危险。俞通海提议去投奔朱元璋,并愿意前往游说。
此时朱元璋正在准备渡江作战,但缺少船只,只能暂缓。听说俞通海前来投奔,非常高兴。
俞通海父子在巢湖发展了好几年,有战船千余艘,将士几千之众,精通水战,这正是朱元璋欠缺的。
朱元璋随即和俞通海商定,即刻返回巢湖,率部突围,来江北汇合。
上天也眷顾俞通海,回到巢湖后,连降大雨,巢湖水位暴涨。俞通海带将士拼命厮杀,终于突破元军包围圈,朝江北而去,从此,俞通海走向辉煌人生。
俞通海水师的到来,真是给朱元璋雪中送碳。随即决定渡江南下,进攻元军。
守卫长江的元军有25万之众,敌我兵力悬殊,难免一场恶战。得亏俞通海有亮剑精神,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
俞通海带领数艘战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杀入敌阵,用火攻的方式烧毁元军大量船只,拼力厮杀。不一会元军的阵营被撕开一个口子,后面明军跟上,大败元军。
成功渡江,俞通海立了大功,被封为枢密院判官。
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龙湾大战,俞通海率士兵突袭陈友谅军营,抓获将领7人,俞通海又立下大功。
龙湾之战以后,陈友谅不甘心战败,亲率60万大军攻打潘阳湖,要与朱元璋决战。
战斗中,朱元璋的战船搁浅,敌将率兵朝着朱元璋杀来,打算活捉朱元璋。在此危难之时,俞通海率战船前来营救。俞通海和士兵们用头顶住敌军大船,头盔都挤碎了,朱元璋才得以逃脱。
(《明史》: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潘阳湖之战,朱元璋大获全胜,陈有谅被乱箭射死。照功行赏,俞通海立首功,比徐达的功劳还大。
其中原因,不仅因为俞通海奋勇杀敌,关键是他救了朱元璋一条命。
大败陈有谅后,朱元璋攻打张士诚,俞通海依旧勇猛作战,身先士卒,不幸被乱箭射杀,享年38岁。
朱元璋听闻俞通海战死的消息后,泪流满面,亲身前去吊唁。
父亲俞廷玉、弟弟俞廷源,同俞通海一样
,作战勇猛,先后战死,为大明捐躯。
朱元璋看俞氏一族只有俞通渊一人了,知道他不会谋反。对他说:听说你老家的房子建好了,我不杀你,回家养老去吧。
朱元璋在蓝玉案中,将和蓝玉有关系的人都杀了,偏偏蓝玉的心腹俞通渊逃过一劫,这到底为何?
这说明朱元璋还是比较开明,讲人情的。
朱元璋深知俞家对他的贡献,如果没有俞通海,他也许早被陈友谅活捉,更别说建立大明王朝。如果没有俞家水师,他不可能战胜强大的陈友谅,一统江山。
古时候,人们对血脉看的往往比生命还要重要,父兄四人,三人为大明战死,朱元璋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俞家仅剩一支血脉断送在自己手里。
同时,朱元璋清楚,俞家对自己是非常忠诚的,如果不是忠诚,不可能带全部身家来投,不可能父兄三人战死沙场,说俞通渊免于一死,其实他后来在朱棣靖难时,在白沟河之战中战死了,从此,俞家萧落。
有人说,蓝玉同样战功赫赫,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结局截然不同呢?
因为蓝玉算不上忠诚,他功劳虽大,但行事高调,三番五次挑战朱元璋底线,不得善终。
忠诚就是诚信,我们做人也一样,一定要讲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
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将寸步难行。(来源:锦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