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抒写

随感

2018-11-07  本文已影响3人  静守己心8178

初识木心,源于他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短短的几句,却深藏了太多的故事,慢是对生活的沉淀,是对往事的怀念,我一直在想那个能写出从前慢的木心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避众人烦扰,借养病之由,木心带着两担的书籍,去了莫干山寥落的祖宅避世创作,从初入盛夏到来年的大雪纷飞,闭门谢客,只与山中诸般景色为伴,甚是清闲自在。按理说这样的隐居求志,一碗清粥,几碟素食倒与心境相宜,可木心偏不然,借伍尔芙夫人的话:几颗梅子,半片鹌鹑,脊椎骨根上的一缕火就是燃不起,燃不起就想不妙写不灵。写作是需要消耗卡路里的,所以我们的木心就如孩子般向往粉蒸肉的滋味,偶尔遇见上桌,肉少粉多,切得又薄,便如讨不到糖般的不开心,说“做肉不能太过精致,最起码也得是散文,可更多的时候是五言绝句”,这比喻甚是精妙风趣,令人拍案叫绝。看到红烧羊肉洒着翡翠蒜叶末子,顿觉金碧辉煌,餐桌上祥瑞之气氤氲,如梦似真,将味觉嗅觉视觉浑成轻度的眩晕,微微的应接不暇,于是乎“筷头像雨点,眼睛像豁闪”。
读到这样的文字,不禁失笑,总以为文人是不屑于谈吃的,吃无非为了果腹,谈吃太过于烟火气,形象是要受跌的。不像酒,无论把酒言欢还是借酒消愁总是有共鸣的,可以小酌用来怡情,可以大醉借以宣泄,所以字里行间有狂妄之语,亦可借醉酒胡说搪塞。吃就不行了,胡吃海喝,总觉伤雅,所以觉得苏轼是个特例,能把吃做到极致,青笋,肥鸭,芦蒿,河豚,醋鱼,盐焗鸡不一而举,愣是把文章搞得活色生香,读起来满口生津,有几个人能像苏子这般活得通透有趣的?未料木心也有这般烟火之气。

随感

沉迷去吃的人一定是极热爱生活的,我想像中的木心就像苏轼那般洒脱,通达,真性情,他的眉心应该是舒展的,他的眼中应该是有光的,他的嘴角应该是含笑的,可文中的照片给我一种凌厉的感觉,他的目光如此审视,他的表情又是如此严肃,让我不禁正襟危坐,生怕那目光将我穿透。刚那种孩童般的认知有瞬间破碎,我想我还是读不懂他,也许这就是木心,睿智的思想里有着最纯真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