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情感已成为商家的战略目标
以色列著名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Eva Illouz)的新书是《情感商品》(Les Marchandises émotionnelles),这本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如何利用、加工并生产我们的情感”。接受法国《新观察家》杂志采访时,易洛思介绍了“情感商品”(emotional commodity)这个新概念。澎湃新闻翻译了采访内容。
易洛思介绍,如今情感本身已成为很多企业的商业战略目标,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上,“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商品,而社交网络则是情感流通”。
我们该怎样理解情感商品,以及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易洛思用一个例子做了解释。1921年,发明家爱迪生推出了一项实验计划,想要研制出能够触发人们特定情绪反应的音乐录音。他招募了一个心理学家团队,对3000个留声机用户做了调研,还按照12种常见情感对唱片做了分类。这项计划后来中止了,易洛思认为,这个例子说明了,人们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摸索怎样从商品带来的情感效应中获利。
情感商品承诺带来的某种情感,其实是消费主体自己制造出来的。易洛思说,这个过程中的消费者,其实很像消费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生产性消费者”(prosumer)。这个概念由“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合成,指的是由消费者自行完成生产工作。我们可能在生活中都当过生产性消费者,比如自己组装宜家的家具,在麦当劳吃完饭后自己倒掉垃圾、存放托盘。
易洛思发现,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消费与生产合一的方式,对于消费情感商品的人来说,他实际上是被招募来生产自己正在消费的东西,比如在健身房里,人们通过锻炼来给自己带来放松。
以上,就是社会学家易洛思提出的新概念“情感商品”,人们购买某种商品目的是得到某种情感,这种情感的制造者就是人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