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旅读书《山海经》23| 东夷族的故事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透过云遮雾罩的历史云烟,东夷的线索时明时暗,时有时无——当然,所有复杂暗昧的背后都有逻辑。
公元前26世纪的一天,没有风,阳光变着角度切在华夏大地上。
炎帝手握刚做好的石耜,耕种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中原以西的陕西黄河上游,黄帝带着族人正在放牧绵羊;蚩尤则在东边泰山淮河一带抓鱼。这大河上下,从西向东的三个首领,终于冤家路窄,互相斗殴起来。
坚韧不拔的黄帝发动涿鹿战役、阪泉战役,最终炎帝不知所终,而蚩尤被抓,掉了脑袋。
但蚩尤毕竟是齐鲁大地上最早的英雄,黄帝跟他打仗,黄帝九战九负。这位号称战神的猛人,据说“兽身人语、铜头铁额”,是来自古老的东夷。
那么,东夷又是个怎样的族群?
在历史的长河里,曾留下哪些足迹?循着《山海经》等经典文本的线索,我们且试着追寻一下他们的足迹。
了解历史的大概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夷”字犹如“华”字一样重要,古代华夏民族的诸多活动都与“夷”密切相关,只要涉及对外军事与外交的历史记载,几乎都会出现“夷”字,甚至“华夷之辨”一直成为古代主流思想,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
对于“夷”这一名称的解释,《礼记·王制》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后汉书·东夷列传》上说:“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总结:“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清朝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东方夷人好战好猎,故字从大持弓,会意。大,人也。”就是说,夷字本义是持弓之人。当然,这并非是最终的论断。
在商代甲骨文中,“夷”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以外周边的部族。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殷商甲骨文的出现,同时也澄清了一件事,近代学者陈梦家指出“大则矢之讹变也”,即“夷”的本意并非“持弓之人”,而是“从矢从弓”,意指善于弓箭(制作或善射),比持弓之人要更加清晰明了,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代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实际指的是东部沿海土著,大约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至海,主要的氏族有太皞、少皞、蚩尤、皋陶、后羿等。人民特点是善射(如后羿),好勇(如蚩尤),有仁心(如大舜),往后又有商汤,也是东夷部族的君长,他入主中原,灭掉夏桀,建立了商朝。
这样,我们或可理解“夷”字让人诧异的地方了:“夷”的本字明显带着一种自豪的客观描述,但在甲骨文以及后世的文字记录中,却分明透露着浓重的轻蔑之意。为何?因为入主中原的商源自东夷,但东夷族群庞大,不服殷商,两者展开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战,最后商朝还被西周乘虚而入,换了天下。
殷商为何盯着东夷不放,连续发动多次战争?这或许能从《山海经》中窥得一二。回到《山海经》01| 地理志、博物志、神话、天书?中,我们曾讨论这不是混沌的古代传说大杂烩,而是展示国家意志的严肃地理志;不是蒙昧的妖怪谱,而是古人细致的博物观察记录。国家意志的介入,博物观察的记录,后面都隐含着几个字“稀有资源”。
所以,双方征战的最大目标是争夺资源。让对方臣服的目的也在此。商王朝如此,周朝也是如此,因此“夷”被更加贬化,并带来深刻影响。当然,这是后话。
回到《山海经》中,我们看到一些很平静的叙述:
《山海经·大荒东经》一开始就切入了东夷始祖少昊的故事: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后边如珠串般提及东夷诸国,一点点拨开历史迷云遮盖下的旖旎世界——我们从中一窥神秘的东夷人:
① 善于投射
《北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
《西山经》:有兽焉,春状如禹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讲述了擅长投掷者的是凶猛的野兽,而投掷事实上是人类最为擅长的技能,将投掷的主体换成野兽是上古先民对投掷技能的一种认可。
《海外南经》: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
《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
这里主要讲了“射箭”之技,非常高超,“能操弓射蛇”,“羿射杀之”。和投掷一样,射箭是人类为了避免与野兽或敌人近身肉搏而发明的远程战斗器械,是比投掷更加先进精细的战斗技能。
此处射箭的主体大都为神,具有明显的“神话”意味,书中所载少皞之子发明了弓箭,后羿奉黄帝之命用弓箭射杀了食人恶魔凿齿,这些都是上古先民擅长和崇尚射箭的佐证。
② 鸟为图腾
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不仅在传世文献中有记载,更在考古发现中得以印证。传世文献中以少皞氏“鸟名官”和商人、秦人的卵生传说最为典型。
《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是说,五采鸟自歌自舞,惟有天神帝俊从天上来到下方与它为友,而且帝俊在下方的两座神坛也是由其管理。可见这个五采鸟(即凤鸟)地位之尊贵。这里,五采鸟是指以凤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这一氏族执掌帝俊的神坛,专门负责祭祀之事。
③ 仁义之心
《山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说的是君子国之人喜欢谦让不争斗,正是东夷人的好仁之俗。正因为东夷人崇尚仁德,有“君子之国”的传说,孔子对此评价很高也颇为向往,所以才有《论语》和《东夷列传》中孔子“欲居九夷”的说法。
④ 快轮转盘
东夷的文明程度其实很领先,他们制作的黑陶又光又亮又薄,这是因为发明了快轮转盘制作陶坯。他们的青铜冶炼技术似乎也早于华夏而萌发。并且东夷人也建有很多国家,其中的奄国一度还是商的都城。
不久前在鲁南大韩东周墓地出土陶器、玉器、骨器、青铜器等800余件。出土文物包含印有鸟篆文的兵器,根据墓葬形制结构、丧葬习俗、出土器物的形态判断,该地具备东夷古国文化属性。
富有东夷色彩的陶器⑤ 农业先进
众所周知东夷善射,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是他们还善于养殖。大汶口墓地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墓葬用猪骨随葬,富的用半只猪架,穷的用猪下颌骨,更富的用多个猪头,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43座墓一共随葬了96个猪头。最多的一座(M13)有14个。
红陶兽形壶 大汶口文化 山东博物馆红陶兽形壶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壶体猪首,犬尾,耳穿小孔可能用于悬挂,四肢粗壮,背装弧形提手,从背部靠后的注水口进水,从嘴部倒水。
此壶的几个特点非常明显:
(1)猪腿的设计架高了壶身,下方的空间足够用来生火温酒。而且四足也比当时主流的三足设计更加稳重。
(2)进水和出水并没有使用同一个口,这是很先进的设计。
(3)仿生设计精致,说明当时的工匠对动物的比例、肌肉构造等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认知。
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饲养家猪风靡一时,猪成为个人财富的重要指标。养猪带来的问题是不方便迁徙,因为猪腿短而小,没法逐草而居,这说明东夷族的农业文明已经比较稳定和先进。
当然,东夷族的文明远不止于此。
青旅涛哥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