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养孩子的自信只需要做到这三点
相信很多人都会听过“三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古老的谚语?当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还是在早教中心上班那会听教授和院长在给我们培训的时候说起的,那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孩子的性格从小培养。
但是这句话是曾经的老人随口说说的还是真有科学根据?事实上,孩子从出世的那刻起到3岁前是最为重要的时期。孩子到3岁时就已构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情的素质。
我们若是细心地分析所有的人,都毫无例外地能从他们身上看到3岁曾经的教育环境,以及这种教育环境对他性情构成及素质的影响。所以,三岁曾经的启蒙期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终身。
3岁幼童的言行竟然准确预示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情,让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卡斯比教授非常惊奇。他对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并在2005年发表了报告讲演,这一报告在国际育儿学术界引起了颤动,为“3岁看老”的说法供给了强有力的依据。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阅历的事情会像海绵相同吸收。这意味着孩子性情构成和才能培育的关键期就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将会构成相应的性情。
孩子和其朝夕相处的成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可能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自信是人生最重要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如果说一个人真正有了自信,那么无论从成功、健康、财富、还是婚姻、家庭幸福等方面,都容易表现出来。所以说,自信是决定生命的幸福指数与成败。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信呢?自信,是对自己灵魂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自己的本能的认可和肯定。我们往往喊口号“我要自信”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说起家里的孩子时,说:孩子胆小,很怯,不知该怎么样才能让他自信大胆起来?
关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家长也存在这样的烦恼:孩子不自信,不敢表达,做事唯唯诺诺的,不够坚定 不够勇敢。
要想培养自信的孩子首先,在孩子开始学习生活技能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要事事包办、一味代劳、放开手脚慢慢给孩子独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从小逐渐有我能行的心态与意识。
其次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遇到不好的结果,学会换个角度,放下结果,注重过程,引导孩子看到所谓不理想结果中的积极因素和资源。
第三家长要有包容的心态,允许孩子去探索和创造,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这是孩子长大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勇敢前行,不惧困难,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志。孩子如果能在父母的鼓励与陪伴下勇于尝试,就会放下顾虑,大胆去面对。这对孩子培养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们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孩子们大多都有很强的好胜心,他们本来都是有自信心的,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由于教育引导不当造成的。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下次再考不及格,看你还有脸见人!”、“你看人家,你能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了!”类似这样的责骂,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压力,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恐惧心理。
当孩子们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帮他们分析落后的原因,找出解决的途径,其中父母的信任尤为重要,而不是由父母去帮着孩子完成。
包办的结果是给孩子传达这种思想:你不行,我来吧。这些孩子虽然获得了温饱、安全和暂时的快乐,但是他们却失去了掌控感——一种“我能行”的自我肯定,能帮助孩子获得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尊感。
有掌控感的孩子啥都抢着自己干,丢了掌控感的孩子啥也不愿意干。这就是区别。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爸爸妈妈们共同的心愿,但应考虑自己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以过高标准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体验,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孩子的爱好、趋向,并不是爸爸妈妈能左右的。爸爸妈妈只能去发现孩子的特点,去引导他们的志趣,不能强行改变他们的意志,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