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傳箋通釋 - 汝墳

2020-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均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
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
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


遵彼汝墳

傳:“墳,大防也。”

瑞辰按:

【墳為大防,濆為小流,不同義】

【墳為坋之假借】

【墳通作濆,水厓之濆與大防之墳同義】

伐其條枚

傳:“枝曰條,幹曰枚。”

瑞辰按:條當讀如終南詩“有條有梅”之條,卽爾雅“槄,山榎”也,故下章又言“條肄”。

伐其條肄

傳:“肄,餘也,斬而復生曰肄。”

瑞辰按:

【肄爲枿之假借】

【肄與餘一聲之轉,亦可訓餘】

惄如調饑

傳:“惄,饑意也。調,朝也。”

箋云:“惄,思也。未見君子之時,如朝饑之思食。”

瑞辰按:

【傳釋惄為饑】

【箋釋惄為思】

【作者認可毛傳】

【惄也有訓為思的例子】

【惄與愵同聲而通用】

【惄又通𢞤】

【調爲朝之假借】

魴魚赬尾

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

箋云:“君子仕於亂世,其顔色瘦病,如魚勞則尾赤。”

瑞辰按:

【箋義的君子瘦病之說來自韓詩】

【魴為鯿魚,俗稱火燒鯿】

【駁斥魚勞尾赤之說】

王室如燬

傳:“燬,火也。”

釋文:“齊人謂火曰燬。郭璞又音賀。字書作䈦,音毁,説文同。一音火尾反。或云楚人名曰㷄,齊人曰燬,吴人曰䈦,此方俗訛語也。”

瑞辰按:

【韓詩作䈦】

【燬、䈦為一字之異體】

【燬、䈦、㷄皆火音之轉,燬近齊音,㷄近楚音】

【燬也可能誤作烜】

父母孔邇

箋云:“避此勤勞之處,或時得罪,父母甚近,當念之以免於害。”

瑞辰按:

【說法一:大夫之妻怕父母憂心】

【說法二:為贍養父母而出仕】

【作者觀點:君子從役而歸,妻子恐其復從役,以父母為藉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