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读书凭兴趣,看动画片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对大人来说是多读书见识多,眼界开阔,做事有尺度、有气量。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修身养性不粗俗,这是大家的共识。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以培养孩子的好修养好气质,来要求孩子只许读书,不许看电视等其他类娱乐节目,有点杞人忧天的短见了。
过去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过去的人读书有官做,有俸禄,做官吃官饭,有资本娶妻生子过好日子。有钱的人家都希望子孙读书考功名,以备走仕途或做实业。
现在很多人的概念是知识改变命运。相对于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广大农村人家的子女如果没机会上大学,自己都不相信能避开生活在最底层的现实。那些考出了好成绩被别人顶替上大学的农家子女们,也确实过得不如偷换别人受教育机会的人那么如意。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以培养孩子的好修养好气质,来要求孩子只许读书,不许看电视等其他类娱乐节目,有点杞人忧天的短见了。
大人没有和孩子进行交流,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愿望,自己的安排,像发一件宝贵的物品一样发给孩子,孩子不一定当成宝贝接受。孩子有没有气质和看不看书没有直接关系,看不看书是孩子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强求不得。
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宽泛了,获得了信息又弄不懂其中需要深入了解的内涵,自然会去书中寻找答案。
有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看电影,久看不厌,谁反对也没用。大人说孩子看多了动画片不爱动脑子,被动接受的东西对孩子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极力反对孩子看动画片。
可是孩子可能从中看到了色彩的美、有趣的故事情节、风趣的人物对话、拟人的动物语言,以及夸张的环境变化等等。或许这些看在眼里、印刻在头脑里的画面,让孩子确定了以后要从事的事业和探究的方向呢。
河合隼雄在《孩子与恶》这本书中记录了一个宅在家里的男孩喜欢看电影,喜欢到不想念书上学只想看电影,就像中了魔一样忍不住不看。
这个男孩自己也感觉到对电影感觉到了什么。那些影片里肯定有吸引他的奇妙的不可言说的东西,只不过在他当时的年龄表达不出来。这个男孩长大成人后成为了画家。
孩子感觉到的东西和大人限制的东西不一样,孩子不会系统完整地叙说自己的感觉,大人也无法理解孩子坚持的是什么,又很难接受孩子的独立决定,塞给孩子很多大人认为对孩子有好处的东西,有意无意遏止了孩子的天性。
孩子喜欢什么随他去好了,大人随时注意观察,纠偏扶正,跟孩子讲好看电视的时间,限制看电视的内容,让孩子的喜好得以延展,天性得以保持,大人也以此了解了孩子。
度是需要大人把握的,但是不要过度限制和阻碍孩子的独立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