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和反馈:助你实现人生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考上理想大学,拥有属于自己的大房子,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有满意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升职加薪,变成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可是,怎么实现呢?
我们有大理想,也有小目标,但实现大理想的人很少,小目标虽然实现若干,却慢慢懈怠重回平庸,为什么?智者常说,坚持最可怕,也有人说,如果你靠坚持到达某种目标,尚处在比较肤浅的阶段,看来坚持很难,并且有人对坚持产生了怀疑。
坚持(毅力)是个很好的品行,奔向坚定不移的目标时,它有价值。问题是,你要坚持的目标是内心渴望、至死不渝、充满希望的吗?如果目标过于空泛或错误,开始自我怀疑时,人们很容易放弃;如果目标有替代品,它同样不稳固;如果目标难度太大太难,无法跨越,则很难坚持。

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内心渴望、力所能及、具体的目标进行考察。比如读一本好书,锻炼身体,取得阶段性成绩,存一笔钱,这些不难实现吧?但是,大部分人仍然没坚持下来,很奇怪。读一两本就厌烦,减肥屡战屡败,钱越存越少,到底差在哪里?
常用的解释理论是反馈机制,人们在坚持某种目标时,希望得到及时反馈,包括个人感受(情感、心理、成就感)、他人反馈(社交货币)、应用价值(行动方法论)、目标本身量变质变的发展进度。如果效果不明显,做与没做差别不大,人们很容易懈怠、厌倦、怀疑、放弃。
如何控制这种反馈机制?我们认为可以从计划入手,辅以多种反馈手段,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增强目标感价值感成就感。

计划的意义在于目标拆分,化整为零,一旦变成计划,意味着目标可以衡量,落实在书面计划上的每个小目标,本身就是反馈和成就。比如读一本书300页的,三天读完,每天读一百页即可,读完做个标记,这个标记就是反馈,完成它心理有成就感。
反馈手段有很多,除了个人在目标中获得的成就感、心理满足、知识价值等,还可以主动建立外部反馈系统,比如分享知识经验体验、参与集体行动相互监督等。人们在朋友圈晒跑步圈数,大声把目标喊出的人,其实主动建立了一种反馈机制,通过外在鼓励或监督形成新的目标反馈,获得动力压力。
经验来看,大部分人喜欢自我施压,孤军奋战,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短时期陷入“疯狂”,这种孤独的透支注意力和毅力的方法我们不提倡。我们建议在个人坚持和反馈的基础上,多和他人建立链接,多交流,听取别人意见,接受他人监督,在分享个人收获或困惑的过程中,目标时刻被修正被反馈,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万物皆备于我。

把目标通过计划拆解成小目标,变成可量化,易于反馈的可控过程,个人坚持的同时建立多种外部反馈链接,这个过程是价值输入输出的交互过程,充满乐趣。比如年度储蓄计划,每月存多少,好量化好管理,有效率。又如月计划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事情快速理清,可再细分为周计划,理顺每天的工作。
如此,每个具体计划都有具体内容,会与各种事件人物连接,清晰简洁有趣,目标自然不再可怕,反而变成充满动力、好玩的、值得期待的现实了。坚持可怕吗?当它变成生活的好习惯,不坚持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