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渺小中奋勇前行 —— 一些《宇宙简史》读后感及归纳

2020-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白肥大叔兔

虽然脑子不够用,但鄙人还是喜欢有点小思考,尤其是在读书的时候,所以,我读书的速度都很慢。

我的同桌就曾经打趣说我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可能在研究修辞。当然,那肯定是好的小说,读的慢是因为我要好好享受它的魅力,况且作家们有时花费了几年,甚至一生才写就的文字故事,我怎能匆匆忙忙的一扫而过呢?

但对于科普的阅读,我总是认真的慢慢读,边读边思考,有时还放下些时候,让那些个大开脑洞的思想能够消化。科学的精神在于怀疑的态度,以及严谨的论证,带着疑问去读,思考之后解惑或者不解惑,都是我自己的收获。

所以,一本《宇宙简史》就读了大半年。而这大半年,又陆陆续续的收听了一位叫Woozie的主播的录播,讲述《自私的基因》与《万物简史》这两本书。这三本书的交叉学习,让我的认知大大的进步,有些以前的疑问也是豁然开朗,消化了那些个大脑洞的思考更有种醍醐灌顶的清醒,从而真心感叹,人类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可这样的渺小又是何其的伟大!

霍金先生的《宇宙简史》开篇就详细描述了我们这个宇宙正在膨胀,且是在飞快的膨胀。这不仅仅是科学计算的结果,还是事实的观测结果。那么基于各个星系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的增大这个事实,科学家们开脑洞提出了许多的宇宙创立的模型,大爆炸就是其中之一,且是被证实,我们的宇宙存在过一次大爆炸。1957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两个年轻人发现。

《万物简史》中详细描述了大爆炸的整个过程,一个密度奇高奇高奇高的奇点,不知何种原因瞬间爆炸,爆炸的瞬间便产生了各种轻元素,产生了四种基本力,并迅速的扩张空间,超高温的核聚变又逐渐的产生了各种重元素,然后经过了至少100亿年,演变为现在的这个漫无边际的,相对安静,甚为空旷的宇宙。

曾经在Youtube上面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位教授做了个装置来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中的行星都是一个方向旋转的?这个实验非常形象的解释了,因为质量大而速度又快的行星会碰撞并毁灭或融合那些质量小速度慢的行星,即动能大的会吞噬动能小的,久而久之,所有的行星就都变成一个方向旋转了,同时,这也是行星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空间的缘由。

比如我们的太阳系,从一开始的一团高温拥挤的星云,经过无数次的撞击,毁灭与融合,才形成了现在的八大行星轨道,这八大行星就是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者。而“战况”是惨烈的,所有其他的小质量天体都被消灭与融合,只留下空空荡荡的神秘空间。“战后”太阳系的空间有多大?NASA在1979年发射的Voyager 1号宇宙探测器,以人类目前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 61,452公里/每小时飞行,才刚刚飞过冥王星,还要再飞大约10多年才可能抵达人类假设的太阳系的边缘,一个类似于小行星带的柯伊伯带,而柯伊伯带的厚度是2光年!悲剧的是Voyager 1 在5年后就要没电了,从此就与我们地球再无联系,向着渺茫,无畏的前行了。

霍金先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黑洞,《宇宙简史》的第二个重点描述,从人类第一次提出黑洞假说,到实际观测确认,资料与论证都非常的详实,我才知道黑洞并非只是吸收所有的能量,它只是因为密度太大,以至于光不能逃逸,所以看起来很黑的样子,不容易如别的行星般被观测,但其实,黑洞还是向外散发辐射的,从这些辐射能量,人类才慢慢开始了解黑洞,并证实黑洞的存在。2019年,全世界的天文工作者发布了人类第一张黑洞的照片,全球欢呼,可惜霍金先生没有等到这一天。那个光圈就是根据计算分析得出的辐射能量圈,至于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不均匀? 里面的黑黑的究竟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不知道,只有给科学家们更多的时间去继续的探索了。

那么,时间又是什么呢?《宇宙简史》的第三个重点描述就是时间,详细的解释了时间是有起点的,时间的起点就是大爆炸的那个时刻。又因为时间是随着这个宇宙的到来而产生的,所以这个宇宙的时间与这个宇宙共存,而这个宇宙有起点,就有终点,所以,这个宇宙的时间也有起点,必有终点。这个宇宙一开始是有边界的,而边界是永远存在,不会消亡,只是我们无法到达,所以这个宇宙的时间也是有边界的,但我们同样也是无法到达的。

这个观点着实让我不舒服了好一阵子,因为听起来的确很恐怖,很难以接受,不可思议,时间居然是有起点的?!但如果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正确的,那时间就是有起点的。那所有关于时间旅行的科幻都可以洗洗睡了吧?因为这个宇宙不可逆,所以这个宇宙的时间也不可逆,这个宇宙不可超越,于是这个宇宙的时间也不可超越。但霍金先生也在不同场合提出过,别光看这个宇宙啊,说不定还有平行宇宙啊,多重宇宙啊,另一个宇宙的你可能正在享受美好生活呢?也对,谁说只有我们一个宇宙存在呢?谁规定只允许同时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呢?而那(些)个宇宙的时间或许也是我们的这个宇宙的副本呢?

时间就像一支箭,笔直的射向它的终点,而这个终点对我们人类来说则是无限的远,因为在下一个100亿年,地球会随太阳的死亡而灰飞烟灭,除非人类在这之前移民其他星际,甚至另一个宇宙。

了解宇宙的诞生,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去了解宇宙的归宿,“我们的未来会怎样?”是人类最最关心的问题。有了诞生,才会有过程,才会预知结果。《宇宙简史》当然也预示了这个宇宙的归宿。

归纳而言,恒星会因为内部的燃料燃尽而坍缩,开始逐步走向死亡,要么变成一颗密度超高的中子星,甚至成为一个黑洞;要么变成一颗白矮星,或者再一不小心,成为一颗超新星,然后爆炸,连带毁灭整个恒星系,再然后爆炸后的物质又重新聚集,接着继续碰撞,毁灭与融合,造就出新的恒星星系,如同我们太阳系的形成,周而复始。

把这个死亡过程放到我们这个宇宙中,即,当这个宇宙的中心燃尽时,全宇宙的引力会不断减弱,至达到某种边界的时候,全宇宙开始坍缩,坍缩,再坍缩,直至缩到那个曾经的奇点,一个密度奇高奇高奇高的点,这时这个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所有的空间已经全部被毁灭了。再然后,通过某次的神秘事件,又一次的大爆炸,炸出一个全新版本的宇宙。所以,宇宙的也有生命周期,好比呼吸,一呼一吸,一涨一缩,周而复始,只是这个周期的时间实在太过漫长,漫长的尽然会孕育出如人类这般的智慧生物来讨论宇宙是如何诞生与消亡的。

Woozie主播本人是蛮有趣的,也很有思考,书看的特别的多,然后可以融会贯通,在主播的内容中参杂了许多近几年科学界的最新成果,而不仅仅是把书给你念一遍。很喜欢他说的这段地球的形成总结,大致如下,在65亿年前太阳系诞生了,地球在承受了无数小行星的撞击之后也诞生了,而后,有一个小行星撞到了地球,咣当,把地球的质量撞掉了大约20%,而这些质量在撞击后没有逃脱地球的引力,成为了月亮。然后,又过了一段时候,一些带着冰的小行星又咣当,撞到了地球,于是给地球带来了海洋。在太阳系逐渐降温的时候,地球奇迹般的产生了二氧化碳,给地球造就了一个大气层,使地球不会逐渐成为冰冷的行星。在地表岩浆冷却的时候,在岩浆的表面出现了第一个RNA,它造了一个DNA,不经意间复制了一下自己,于是,核糖生物,地球上第一个生命Luca从此诞生了。然后经过35亿年的基因进化,物种演变,适者生存,最终变成了现在坐在键盘前的各位。多不容易啊!!!

是的,人类太不容易了。在宇宙面前,人类太渺小了。更可悲的是,即使人类有一天能够解密所有的一切秘密,比如找到了那根弦,验证了弦理论的正确。可能,人类也做不了什么来改变任何的结果。因为,这个宇宙是有法则的,一切都会按照法则被严格的执行,如1+1=2。人类只有发现这个法则的能力,而没有任何改变这个法则的能力。

但,渺小不等于毫无作为,人类对宇宙以及生命的探索不会停止,依然会奋勇前行。书中提及到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们就是榜样,虽然有些人的品德/品质/生活方式等等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他们对于人类科学做出的贡献真是太伟大了。我要向他们致敬,是他们让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会到哪里去,我何以为我。

当然,书中的知识肯定不会全部都是正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所有的认知都会被逐渐的修正,真相也越来越会被靠近。

读完书,我的心情是放松的,悲观的是现实的法则,但不代表我会因此而悲观,相反,我更加的乐观,因为我会更好的生活。

我个人的存在对于这个宇宙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可是,我的生活对我自己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活着就是对自己生命最好的意义,快乐的活着就是对自己活着的奖赏,友好的对待别的生命,尊重每一种生命,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意义。

经历了3,500,000,000年的进化,才有了你与我,难道不应该击掌庆祝,不应该珍惜吗?

我知道,我的喜怒哀乐,甚至我的一切行为思想都是我的基因造就的,虽然有命中注定的宿命,但重要的是明白与接受,以及,Enjoy Life。

(完)

P.S.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科学巨匠,太崇拜他们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