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猴子跳上你的背 – 驱动力和教练思维
2021-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Jack是个好教练
1974年,哈佛商业评论刊载了文章《谁背上了猴子?》,比喻经理人接收了本该由下属采取的行动(猴子),经理人背上了猴子之后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也无法很好地授权和赋能。 01 谁背上了猴子? 试想这个情景对话 下属敲领导办公室的门 下属:领导,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情况是这样的,你看怎么办? 注:因为你是领导,你有责任,而你不能说不知道,你需要更多的信息。 领导:让我想想,晚点答复你。 注:猴子跳到了你的背上,因为对话结束后,由你来负责想解决方案 一周后下属为了证明自己是有ownership的,下属会继续敲你办公室的门:老板,你有啥update吗? 注:这时发生了角色的转换,下属在监督你的执行,你在为下属工作。 你知道你并不并快乐,你有8个下属,刚刚已经有3个来要update了。 《谁背上了猴子?》试图在讨论以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管理者忙的团团转而下属却无事可做?
什么是猴子? 所谓猴子,实际上并不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责任。 关于猴子比较精确的定义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也就是说,经理和员工谈话,谈完话,双方都同意的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由谁做,这就是猴子。 猴子跳上背是你的烦恼之源 放不下猴子下是你的惯性思维 找到喂养猴子的办法,是你要学会的技能 我们把这个技能叫做教练。 如果你有了教练思维,你也许会这么回答: 此事蹊跷,元芳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产生了怎么的效果呢? 第一:元芳会打个激灵,元芳发现甩猴子不好使了 第二:元芳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三:元芳有一种爽的感觉,元芳有一种掌控感 02 你的内心驱动力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著作。 平克在书中回答了这么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驱动力(drive)可以让一个人真正的绽放? 平克的回答是自主、专精和目的。
自主(autonomy):我们自己要能决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和谁做,怎么做。当这些都不受到限制,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力。 专精(mastery):人们希望能做得更好,从而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当有了想把这件事做好的欲望,就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人们天然有着对自主和专精的内心渴望。 如果领导者能满足下属的自主和专精的需求,那就是赋能。 要做到些,领导者必须有教练思维。 03 被赋能的教练对话 在商业环境中,一种能有效的赋能下属的教练思维模型是DDI 开发的互动模型。它比我们熟知的GROW模型更有效。
这个是成果导向的对话模型。模型分内圈和外圈。 内圈关注的是被教练者这个人, 目的是创建心理安全。
- 维护自尊,加强自信,内容具体态度诚恳
- 仔细聆听,表示同理,阐述事实和感受
- 寻求帮助,鼓励参与,用问题来引导思考
- 分享观点,传情达理,表露心声共建信任
- 给予支持,鼓励承担,说明给予支持的程度
-
开启讨论
说明讨论目的和说明讨论的重要性
-
澄清资料
询问并分享有关情况的信息和找出问题及顾虑
-
发展方案
寻求并讨论建议和想法和探讨所需的资源及支持
-
达成共识
列出详细的行动步骤,包含应急计划和确认如何追踪进展以及衡量结果
-
总结讨论
重申计划的重点和加强信心与承诺
这是你我做为职场教练的Pur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