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听西南联大名家讲授一堂哲学课
提到中国古代哲学,便会想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冯友兰说:“在这个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这本《西南联大哲学课》主题为“哲学”,选录了冯友兰、汤用彤、贺麟三位先生的授课内容。子学、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思想都涵括其中,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编排,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子学主要讲孔子、墨子一类的学说,分点进行讲解,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发展自己的认知。
在开篇中冯友兰老师便阐述了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中,实占开山之地位,也提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让我们对这位圣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孔子之讲学,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 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提到“孔子颇似苏格拉底”时,便列出一系列论据来对其进行论证,可谓理由充分,有理有据,算得上是十分严谨了。
讲墨子及前期墨家,墨子为中国历史中一甚大人物。由战国至汉初,人多以孔墨并称。墨家和儒家都讲仁爱,但又有很大的区别。墨子书中反对儒家之处甚多,盖墨家哲学与儒家哲学之根本观念不同。
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功”和“利”乃墨家哲学之根本意。凡事物必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方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之“富”与“庶”。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国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
孔子则注重人之性情之自由,也极注重人之心理。因此后来儒家皆注重心理学。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汉魏两晋时佛教传入与玄学融合的研究,宋明理学中“知行合一新论”等等,在本书中都有呈现。
哲学,对人们有着澄清观念、建构意义、捍卫自由的重要作用。
书中提到:庄学主张绝对的自由,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烦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而佛学认为凡天下之物皆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不对也,这是庄佛两家的根本不同之处。
如今看来,我们不能如此片面而又刻薄地去看待一个事物,而应全面地去看待它。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而应采用柔和的方式去做出改变。
每天读点哲学,拓宽你的精神世界,加厚你的精神内涵,相信这会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