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四课笔记(3)
经历了商朝,我们的时代就发展到了下一个阶段西周。
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有两个重要都成,镐京(宗周):位于今天的陕西西安西南,洛邑(成周):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
西周的强盛一般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第一,西周的制度体现在分封制。国王建立了王国之后,他就会让长子继承王位,那其他孩子还有兄弟姐妹怎么办,就把他们分封出去,划一块田地,然后让他们去当诸侯。
诸侯王又把田地分封给自己的孩子小地块。长子肯定就继承诸侯王的位置,其他的孩子就继承其他的土地,这些分封出去的叫亲大夫。
大规模的封分,就有了齐国,秦国,晋国,楚国等等这些诸侯国。
所以说“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治国齐家,平天下!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最下面是平民奴隶。
所以说这个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第二,西周的嫡长子制度。从西周开始,就已经建立了很完善的嫡长子。嫡长子制就是宗法制,用大宗和小宗把贵族层层加以区别。周王就是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天下的大宗,都要去朝拜这个大宗。王位是由嫡长子继承,庶子们就受封为诸侯,是为小宗,下面又有小小宗。
第三,西周的井田制制度。西周的土地是非常整齐的道路,渠道纵横交错,分成一块一块的,很像这个井字叫做井田制。
我们说的阡陌交通就指这种道路。这并不是说要为平民老百姓去谋福利,这只是他们的一种私有或者说是一种剥削,乌托邦的制度。
第四,西周还建立了礼乐制。礼乐社就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奴隶主的贵族的某些特权身份。
比如说君臣,我是君,你是臣,那待遇就不一样。我可以穿华丽的衣服,你不能穿。你见到我要行跪拜礼,通过礼乐的方式来规定人的身份,来限制你。
我是贵族,我可以去学校里学习,你是平民,你不能,因为你没有这种权利。所以就会有一种愚民政策,就不让你学习。你就只能整天看水看地,然后一辈子当农民,而且这个制度又不允许你往上实现阶级的跨越。
比如说驾崩称谓多用于皇帝,天子死了。薨是指诸侯逝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等“公侯”去世也被成为“薨”。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卒”,多见于“某某卒某某年”。而卒在古代用于大夫之死。大夫的死叫“卒”,士的死就叫“不禄”。所以身份尊贵和低贱的区别对待,我尊贵你就得要臣服于我!
中国的历史,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它的发展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永远这个样子运行下去。
西周之后,就是东周。
那东周又发生了什么?东周从周平王东迁到洛邑,一直到秦统一六国的五百多年间史称东周。
它分成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它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个时候奴隶制不断走向衰落,而封建制不断形成。西周建立得比较完备的制度就遭到了破坏,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后期,老百姓不想去耕种贵族土地,他们就进行了开荒。所以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就导致了井田以外的荒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发。我开垦的土地就归我自己所有,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私田就出现了。
老百姓有了自己田,那井田就没有人去种了。这样一来统治者就会饿肚子,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剥削形式,你种私田你要交多少的粮食给我,然后你还要出力去种井田,你不种井田也行,但是你也还是要交税,你开了多少亩田地,我就收你多少税。
尤其以鲁宣公 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税亩”为典型,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第二,权力下移。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王历权力逐渐下移,诸侯国的权力更加大,谁也不鸟你。
王的权力被架空,这种权力制度也影响了后面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它一直在处中央集权和分权的问题。
权力的斗争,如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另外一位霸主的互相争斗。
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通过实行军政、兵民合一的制度,极大的加强了齐国的实力,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然而,随着齐桓公死后,齐国陷入内乱,霸主之位易主。
晋国成为齐国之后的霸主,晋文公通过打赢城濮之战,以及在践土会盟中获得的优势,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与齐国不同,晋国接班过程相对平稳,持续了长达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06年)。晋国在这个时期内拥有领导各诸侯国的权力,肩负着为周天子替天行道的重责。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中的西方之霸,通过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秦国得以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中的西方之霸。
楚庄王,则是唯一位于南方的国家的春秋霸主,通过与齐国衰落北上扩张与晋国争霸,成功地成为中原霸主。楚庄王还曾有“问鼎中原”的野心,不过,没有强大的国力做支撑,这只是一句空话。
第三,是文化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周列国再也不信这种天神的力量了,反而更加注重人民的力量。如孟子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才是基础和根本,所以民(百姓)比君(君主)更加重要。
还有就是阶级阶层的迅速发展。东周时文化普及了,文化一旦普及,思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说孔子教人家上课,通过讲学的方式有三千弟子弟子七十二贤人,尤其是七十二贤人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这个时候出现了战国四公子以及
食客门客,大家互相比较。不管是什么样,只要有点才能,鸡鸣狗盗之人有,引车卖浆者流有如冯轩。他们的思想不断的碰撞,阶层不断的扩大,就涌现出了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从而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阶段的文学发展,是灿烂的,是光辉的。
百家争鸣,整个周朝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这八百年的文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简单来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是西周和春秋。这个时间段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出现四言诗顶峰诗歌总集《诗经》和一些散文。比如文告体(应用文),我们现在说的公务文,通告之类的散文,也出现了编年体的历史散文《春秋》,也是孔子编的。
语录体的散文《论语》。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第二,战国时期,就是从4475年到公元前475年到。这个阶段是散文大丰收时。比较成熟的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在诗经之后出现的新的诗歌形式《楚辞》。
历史散文就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先秦文学它有什么样的影响?它的影响主要在下面几个点。
第一,它产生于原始时期的古代歌谣和神话。揭开了我们文学史的第一页,是古代文学的源头。
第二,先秦诗歌有二言古歌谣发展到了《诗经》的四言诗再到杂言的《楚辞》。
第三,先秦的散文。先秦历史散文有《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也是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它以上古之书的意思为主,是商周时期记言史料的汇编。在《尚书》中,不仅有古代史书体例的编年体和国别体,还有记述古代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史书体例。《尚书》散文特点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它强调了文字的准确和历史的真实。《尚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散文的发展和成熟。
第四,先秦文学孕育了后世各类的文体。
先秦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了解和学习这一时代的文学,对认识我国优良文学传统的形成、审视历史的起源以及我国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形成、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