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跑结合,完成了人生第一次马拉松
2018年5月13日,大连国际马拉松,5小时30完赛。
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就报名全马,还是挺挑战的。从去年年底开始正式训练,其中又由于一段时间天气冷,没有健身卡中断了一个月,基本上只能保证每个月70公里左右的训练量,长距离呢,挑战过3次20公里,算是跑过了三次半马吧,最后一次还在15公里处出现了明显的右膝疼痛,就在马拉松前两周,以为自己一定无法完赛了。
既然报名了,还是要试一下的,本来是希望能够真正的“跑”下来的,可由于训练量不够,知道基本无法完成,把标准降低到了能完赛就好,根据这个目标,制定了一个完赛策略:
全程42公里,关门时间6小时,基本上平均配速在8分50以内就可以完赛,我平时跑步的配速在6分左右,还是有很大的余地的。参赛周做了一次测试,跑步5公里,走路2公里,平均配速还可以到7分钟,走路的配速大概是9-10分钟/公里,也就是说,哪怕我全程走跑的比例是1:1,平均配速也可到8分钟,也是能够在关门前完赛的,6小时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达成。
同时,为了避免自己的膝盖再次疼痛,我决定在10公里处就提前走1公里,给膝盖时间休息,之后每5公里强制走一公里,如果遇到上下坡,就走下来,这样依然有机会在三个半小时完成30公里,剩余12公里,全程走的话需要两个小时,正好五小时三十完赛。另外,知道自己完成比赛的时间会比较长,也带了不少补给,能量胶、盐丸、鸡血音乐。
正式比赛中,基本上完全依照了自己的策略。
- 十公里处,全马半马都在一起,很多人,没有人停下来,自己其实也并不累,但是还是让自己走了一会,为后面保存体力,走的时候其它选手不停超过,观众以为我出了什么问题,针对性的喊加油,毕竟这时候根本没几个人走,而事实证明这样做绝对是正确的,不要担心被超过,完成自己的目标就重要。
- 十五公里处,继续走了一公里,吃了一个能量胶,膝盖开始有些反应。由于之前有休息,没有到不能跑步的程度,走了一公里之后,完全可以继续前进。
- 二十公里处,有五公里的坡路,这五公里都是走下来的,膝盖在上下坡的时有些疼,吃了一个盐丸一个能量胶。
- 二十五公里处,到了东港,基本没有了坡度,膝盖虽然还有感觉,但是在跑起来之后就疼痛慢慢消失了,甚至之后整个比赛都没有再疼过,状态还算不错。
- 三十公里处,算上之前的距离,我已经跑了24公里左右,超过历史最长记录了,加上走的几公里,正好在三十公里标识处,放走了五小时的兔子,时间三小时三十分,完全符合计划。这时候说不好什么地方是瓶颈,整个腿都没力量了,拉伸一下,吃了点补给,开始走。
- 四十公里处,一个多小时,走了十公里,这一个小时是全程最难受的。不是因为别的,是太漫长了,期间试着让自己重新开始跑,但是跑了一会腿部感觉还好,心脏居然开始觉得有点疼,可能是心肺预警了。不敢再跑,走完全程吧,四十公里的时候特别饿,离水站还有点距离,就干吞了一个能量胶,齁得慌!
- 终点!本以为到最后一公里还能冲一下,结果走到了最后100米,才换成跑的。手机耳机都还有点,自拍,领奖,完赛!牛逼!
上午有些阴天,这种天气还是挺适合跑步的,中午,出太阳,领完包之后,在地上坐了一个小时,什么都不想做,感觉自己已经是废人一个了。
第二天起来,右膝疼,走路上楼梯都费劲。上颚有点溃疡,因为那一口能量胶浓度太大,灼伤口腔。嗓子有点疼,据说马拉松之后免疫力差,我有可能是中招了。
总之,无论如何,终于像样的完成了今年的一个目标!还是很开心的!
一些体会:
- 跑步是技能,足够的训练就会有足够的水平提升,道理非常简单,这也是我想要参加马拉松的理由,想要让自己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坚持坐下来。这一点上,其实做得还不够,训练量没到位,比赛中就比较遭罪。
- 根据自己的现状和目标,策略性的调整计划也是有必要的。如果还存在完赛的可能,还是值得去争取一下,但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没必要死撑,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把目标预期降低到关门前完赛,把比赛方式改为跑走结合,这个调整还是挺成功的。
- 今年不再参加比赛了,但是跑步还是值得一直坚持下去的,毕竟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