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池(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家

巧借古屏画今闲——探觅王家训的精神家园

2018-03-04  本文已影响39人  正广文化

见过王老师本人好几次,读过王老师的画作好几回,总感觉出奇的好,但又说不出为什么好。有一点恍惚和懵懂,读过王老师的画,好像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什么是家?是未推开家门之前的回忆,还是推开家门之后的熟悉?

一日来到苏州留园,见过五峰仙馆的红木银杏纱隔屏风,才顿悟王老师画境的飘渺意趣。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坐落在苏州阊门外,由明万历年间徐泰时建,时称“东园”,经过清朝改名为“刘园”,后来谐音为留园。在朋友的导引下,我来到了留园三绝中的五峰仙馆,仙馆分为两个厅堂,东西墙上都开了一些窗户,所以保证了建筑中有充分的阳光,才能让厅堂宽敞明亮。

五峰仙馆的用料非常奢华,梁柱都是由楠木做的,中间也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因此又俗称楠木殿。亦步亦趋,跟着簇拥嘈杂的人流走,没发觉五峰仙馆内的纱隔屏风的玄妙,认为只是个精致的摆件。驻足静心停下,听完朋友介绍,才感觉纱隔屏风确是一道非常雅致有趣的景致。屏风似透非透,如画似镜。站在屏风前丈许近看,花鸟成趣,清光素影,甚至照得见你自己的身形,但若将目光穿过绢纱远观,又影影绰绰见到外面的假山和游人。一个人站在屏风前面,心如止水,空灵静寂,绕到屏风后面,又见到芸芸众生,人声鼎沸。一前一后,一正一反,仿佛既照得见今生人形,又好像恍然隔世。透过这屏风观景,如同穿过自己的心情看历史。

站在这古屏风前,我一下子领悟到王老师画作的心学玄妙了。怪不得总感觉王老师的画境,好像是现代人情怀穿越时空回归到悠古思绪的一种精神家园,原来是中间立了一道纱隔的古屏风呀!这屏风上的绢纱仿佛分割了前世和今生,若非是西施在清溪中浣洗过,如何能够滤过世间迷眼风尘?

有人这样评论他———王家训的人物画是以现代人的情怀去诠释古典题材的,在力求“书画俱老”的笔墨中剥离了陈旧的萧疏、荒寒,代之以幽默、诙谐与欢快的现代感;这使他的作品颇具“旧瓶新酒”的意味,而有了质的变化,在王家训的笔下,因为时空、情感、文化的作用,作品的化腐朽为神奇,便给了他“为之”倾情的古典题材以现代魅力,并弥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和源于民间生活的鲜活之气。

为什么许多人的目光穿不透往世和来世的时空,却只能停留在当世呆板滞涩的画面上。我想,是否因为大多数的人太忙,忙得无以偷闲,无空说闲,无心画闲。通读王老师每一幅画作,好一个“闲”字了得,“一幅幅高士淑女,一组组渔樵耕读,看似不经意的古人的闲情雅致、率真袒露,其实都是画家精心打造的主题立意”,借得古闲说今闲,连孩童的追逐都是一种清闲。

在我看来,要画得出今闲,也须做得到今贤。用一道屏风分割了净土和尘世,用一双慧眼识别了高士淑女和凡夫俗子,这道屏风,不只隐藏在王老师眼中,还搁置在王老师的心里,同时还真实地出现在王老师的画作里,与书架、茶盏、卧榻、梅瓶连同琴棋书画共同建构了他嗜书读画品茶焚香听琴唱月的精神家园。我所见到的王老师,从容淡定,不事张扬,说话做事心态平和,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愚笨而耻笑,也从来没有因为我的赞美而陶醉。在真实的世界里,我和他的交往也仅限于文字往来,无功利,不相烦,不相忘。我想,我与王老师之间的心灵对话,仿佛是永远隔了孤山禅寺中一层朦胧的绢纱,呢喃在婆娑细密的江南春雨中的。(文/于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