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用上四个新认知小工具,感觉真是所言不虚啊
今天很神奇,连续几天读书和学习的认知模型,和小工具,一股脑用上了好几个。
觉得特别爽。老师们果然所言不虚。
就连这个“特别爽”的结果,也是昨天晚上古典老师说"学习的最高一级效果“所预言的---- 转述(教)给别人,是学习一个新知识的最高效能方法。
今天的边说边写草稿1/
早上听到万维钢讲的一期节目【什么是“智商”】,国民智商和国民gdp正相关,智商高的人更懂得忍耐、相信未来、等待、乐于合作。
一个做玻璃瓶的例子很有意思,就记下了。在路边等车的时候反复听了三遍,没想到2个小时以后就派上用处。
先说故事。
例子是做玻璃瓶,两个步骤,一个是吹拉成型,第二个是包装装箱。高手成品率是100%,低手是50%,假设现在你手下有4个员工,2个高手,2个低手,问,你该怎么安排?
答案是,高+高,低+低。理由是,100%*100%=100%,50%*50%=25%,想加平分,62%。但如果按照我们惯性思维的组队,高+低,只有50%。
结论是,1)要让聪明人扎堆。2)精细化的工作,工序、模块之间是"相乘"的关系。3)注意概率模型。
和莫里聊起她工厂的用人和管理。在一个流水线小厂里,人员不稳定,流程不成熟。产品成品率低,这套模型,她正好用得上。做事安排的时候,可以做为参考。
2/
mvp----最小可行化产品
针对我们“冰山小分队"的3月底国际展会的临时计划,时间不多,在选择怎么做,做什么时候,时常提醒自己----mvp!
在白板上列了一下要做的事情。按照mvp的底线,去掉了“需要时间设计,实际效果可能不大”的事,保留了“花最少时间,达到目的,‘实体’最少”原则下的事。
3/
工厂的事情很繁琐,手下一旦养了员工,繁琐平方,我神秘一笑,画了个比较图给莫里看,
包含---- 心理成本“薄膜” 和 任务间的切换成本
在控制力弱的时候,我们宁可选择,任务细分,的倾向。任务可以横切,可以竖切,竖切,完成时间短,容易获得满足感,获得内酚酞。这个荷尔蒙,让我们更有心理力量去进行下一个任务。
在实际事情中,应用,或者表达所学的“小方法”,"小工具",果然学习更深刻啊。
而且,更好玩。昨天古典老师的分享课里,他的编辑小助手说,古典老师经常会摸出很多小工具。今天就是这样的感觉。
忽然好期待明天的进步。。。
边聊边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