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管理轻松有感,简单而不简单各种教育

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2016-09-30  本文已影响3166人  沙拉随笔
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最近和一个宝妈讨论熊孩子的问题,无意中她说到小区里的一个小女孩,行为过于成熟,俨然一个小大人,一点都不像她那个年龄阶段的人体现出来的特征,其他小孩们貌似也很听她的,长大了可不得了,情商太高。

情商这个词汇在大众的视野中早已不陌生了,但什么是情商呢,其实我从小就一直很困惑这个问题。


1、情商是什么?

情商这个词语被大众所接受,应该归功于丹尼尔.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畅销书《情绪智力》,书中强调了情商就是“情绪基础能力”,即对于各种情绪的适应性。他认为所谓的情绪智力包含了对自我了解、管理和激励、懂得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这五个方面既涵盖了对自我的认知,也强调了与他人的关系。

学术上关于情商的阐述一直在发生演变,都希望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更好的分析标准。如果像IQ测试一样给予一张测量表格,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这个问题一直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其不同的局限性存在。以下的图中显示了情绪能力的组成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1999年的Saarni。

情绪能力的组成

上图中显示的情绪能力组成部分比起丹尼尔.戈尔曼的理解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只是划分的领域更加精细,而且描述的能力更为具体化。


2、情商水平如何评判?

情商水平是高还是低,很多时候带有主观的评判,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人有了一些一致性的观点,比如自信但是不自负、面对压力能很妥善处理化为动力、尊重他人、能和周边的人友好地相处等等。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情商水平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情商怎么评判?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大到不同的国家,比如人类学家琼.布里格斯在《永远不生气》一书中描述了生活在北极圈附近奥特古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认为表现敌意、发脾气是不被允许的,即使因为某些事情闷闷不乐也不可表现出生气的情绪;而生活在委内瑞拉和巴西边境的印第安人却认为凶猛是十分重要的品质,一切争端都要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否则就是软弱的象征。

往小了来说,不同的公司文化所体现和要求的情绪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西方企业强调个人能力的发挥,而东方企业更重视协作的精神。习惯在一个个性张扬的企业行事的人来到文化较为内敛的企业会被理解为狂妄自大,而同样的一个拥有谦卑个性的人来到一个十分强调个人能力和创造力的企业又会被认为是唯唯诺诺没有气度和自信。

对于有跨国贸易的企业在做员工培训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不同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样的一个情绪表现,不同国家接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在这个国家稀松平常的事情,到了另一个国家会被理解为是不礼貌和没教养,是情商极低的表现。

因此,我们会认为,拥有高情商和拥有高智商一样,会因此决定了一个人更高的成就,所以在对待自己的某些品性是否是高情商上往往理解一致,比如化解压力的能力、追逐目标的坚持力和意志力等等,但是在与他人相处这一方面,什么样的品行是高情商的评判标准却总是模糊不清。因为大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一致,会让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


3、情绪是如何发展的?

情绪的发展虽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其发展的顺序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最早尝试科学记录儿童的情绪表达还要追溯到达尔文在1872年的著作《人类和动物情绪的表达》。书中的数据多取自达尔文对自己儿子的观察,而且注重对面部表情的描述,并认为这是人类遗传的一部分。

早期很多的研究,专家们都将注意力放在新生儿情绪表达的方式上,并认为应该会有一套精确的编码系统。随着研究的深入,比如针对不可能有学习过程的天生的聋子和哑巴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发现情绪具有先天性的说法是可以得到印证的。先天性情绪一般包括生气、害怕、厌恶、伤心、高兴和惊奇。

情绪发展过程

随着儿童心智的继续发展,在出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儿童逐渐出现了内疚、骄傲、羞愧和难堪等多种情绪。心理学家们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后续的情绪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我意识的出现,二是自我评价的发展。


4、如何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前文已经详细阐述了有关情商的概念、评判标准和发展规律,那问题来了,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去介入这些发展呢?有人认为情商是无法刻意培养的,儿童能通过他们的感知推动自己内在的发展,如果刻意介入反而会打破他们的规律。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强调完全的自由,我不太认同。

01

我们先来看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过程。在初期,我们都了解了,有些朴素的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孩子懂得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表现出来,自身能体会这种感受,但是却不懂得这到底是什么。待到语言发展起来以后,一旦孩子能够开口说话了,发展就变得迅速了。因为他能从一种主观的感受了解到这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怎样的概念,可以把自己情绪的经验命名出来,通过语言来告诉周边的人。那这些语言是谁来强化呢?首当其冲自然是父母。

在早期,研究者发现,父母和孩子之间关于情绪语言的对话频率越来越高,而这也同样促进了他们的语言和理解能力。因此,专家会提倡父母与孩子多分享关于情绪的心情,鼓励孩子在有情绪的时候除了使用肢体语言,更可以用说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对情绪的了解,更容易地找到情绪产生的原因。

哦,我了解了

以下是一段情绪的对话(Dunn,1987):

孩子:“妈妈,妈妈。”

妈妈:“怎么了?”

孩子:“害怕。”

妈妈:“是因为这本书吗?”

孩子:“是的。”

妈妈:“它吓到你了吗?”

孩子:“是的。”


这段对话让孩子在体验情绪的过程中,按照妈妈的指引找到情绪发生的根源,并和妈妈分享这种感觉。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针对情绪的交谈会有很多的好处。它能让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加深对情绪的理解,并帮助他们解释别人的行为,从来慢慢探测到人际关系的实质,而且能帮助孩子懂得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绪,为将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02

由于情商的评判标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差异非常大,所以儿童对此并不能有效判断。而且情绪的发展是有着由浅入深的规律的,是从本能到自我意识,再到自我评价的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构成的。这里涉及许多价值观的问题,在不同的背景下,人们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帮助儿童实现情绪的社会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父母在最初能做的其实很多。

在英国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所著的《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了儿童情绪社会化十分重要的规则,叫做表现规则。

表现规则

表现规则是指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人类情绪的表达会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

前文所提到的奥特古的爱斯基摩人要求不能表现生气,也就是对生气这个情绪进行最小化处理。

委内瑞拉和巴西边境的印第安人要求尽可能表现凶猛,也就是对该表现愤怒时的情绪进行最大化处理。

面具规则体现的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感觉,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及其淡定的表情,比如西太平洋岛的伊菲鲁克人就认为什么时候都鼓励安静和沉着。

替代规则较为难以理解,其实就是中国人说的所谓“笑里藏刀”,当然这是贬义,不提倡,但很多时候我们用善意的谎言来表达与内心不符的感受,比如收到别人的礼物,即使你不喜欢,也不能表现得十分失落,因为这样是不礼貌的,而用欢快的表情去替代你内心真实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自己掌握应该掌握的表现规则,更应该理解其他人的表现规则。

我似乎知道了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认为6岁以前的孩子心智成熟能力还不能达到理解这些规则,而对于成人来说,灵活处理这些规则,让人际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也绝非易事。这涉及到一个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孩子还需要不断从大人那里学习得到。也许从一开始他们只是遵守父母所说的礼节,但是慢慢地他会理解其中的内涵,甚至会表现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强调“这是我的”的时候,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了,我们要意识到随之而来的会有不同情绪的发展,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这种体验是什么。有一次,我家可可意识到自己把爷爷惹生气以后,我知道她其实有点内疚了,我会询问她的感受,然后告诉她这是一种内疚的情绪,并鼓励她去处理这种情绪,去和爷爷说说话,问一句:“对不起,爷爷,还生气吗?”一切都会缓解。

源自自我评价的情绪,比如骄傲和羞愧,也是随着孩子慢慢建立自我评价的体系而发展出来的。现在有一种育儿理念叫做“正面教育”,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不要过多负面的责备,而要凡事从正面来进行教育,给予更多夸赞。这其实是一种建立孩子正确自我评价体系的方式,让孩子了解什么是会得到表扬和称赞的,什么是值得鼓励的。当他们感觉自己做得很好时,够到自己内心建立的那个标准时,他们便会出现骄傲的情绪,想和更多的人去分享这种喜悦的感觉。我家可可在画好一幅她觉得很满意的画时,会端着画板给家里所有人都看一遍。这种“骄傲”的情绪会为她的自信心建立坚固的基础,内心对自己的肯定会成功投射给更多人,从而认为周边人都是肯定自己的。

03

简言之,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越是早期,父母给予的影响就越深远,而多方位的研究也让心理学家认为,情商的差异根源在儿童早期,并且从那时就开始起作用。

我们能做的也不少

我们要妥善处理儿童每个阶段出现的各种小情绪,用语言帮助他们总结各种情绪体验的概念,鼓励他们分享情绪的感觉,引导他们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找到可能的解决办法,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指导他们学习所在社会的文化习俗和礼节,当然也要给予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理解。更重要的是,除了言传,我们更要身教,因为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已经在发生着自己都控制不了的作用,如果前后矛盾,孩子的理解也会变得迷茫不确定。

我想,在参与孩子的情商成长过程中,我们还能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你说呢?


育儿系列上一篇:亲爱的,我对你发火真的不是因为生你气

育儿系列下一篇:长这么大,有没认真探究过认识世界的过程?

如果您觉得不错,点个喜欢告诉我这里有您的足迹可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