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需要,给予就好,不为什么!
生命要能够自立自强,不是等着人家来救度,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进行布施,是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那所有的都能布施了,就不执着了。惠施的时候,其心平等,无有悔吝,是平等心在做。
因为能自立,有生产力,这样的布施不会后悔;当不会生产的时候,你的布施就会计较。悔吝了,又加一层,本来供养有福报,一悔吝,当场福报来,灾难跟着来,烦恼也跟着来。
不要悔吝,做了就好,只要是做布施,这种善事,做了就好。这是进行以后的心境,那会有悔吝的心境。
后面讲的是常有的“不望果报”,那没果报就不布施了;“不求名称”,没人看到也不布施了;“不贪利养”,没给我好处,我也不布施了。类似这一类的,有一堆理由,不管是什么理由,因为有理由而布施的就不对。
换句话说,布施只是因为众生需要,我就给予,就这样而已。因为他有需要我就给予,这是一个原则,因为他有需要,不为什么,我就给予。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他有需要,他,不管是谁,代表一切众生。
假如你能够看得出来他需要什么而给予的时候,就有救护、摄受跟饶益的这种区别,这是指你有智慧。否则,一个行者,已经发菩提心的人,也了解布施功德的价值与意义以后,我们只要——人家有需要,就帮忙。这里面除了财务以外,最重要的,要留意到,有人需要你帮忙,帮忙不一定是出钱,有人需要你帮忙,会不会很乐意帮忙,乐意哦,这个是很重要的。
“要钱拿去,不要烦我”,可是要你帮忙的时候,就烦你了,为什么呢?因为与众生相处,为众生服务的时候,要常常吃力不讨好。
要知道,要是在帮忙众生的时候,为大众服务,有吃力不讨好的情况,每件事108拜。想想看,唉,我帮忙你,还被你这样一直念,那就是业相。可是因此而逃避,那就是退了菩提心。要留意到这样一个关键,我为服务众生,很多同修来当义工,服务众生。等一下有人来,一问三不知,两下子你挫折感就起了。
一发心,就得大加持,可福报还没有现前呢,才刚开始发心还什么福报,哪那么快!法界因缘力就加持你了,然后两下子碰钉子,一鼻子灰,心酸酸的,满头包,含着眼泪回去,然后就躲起来,这叫退心,退心了。
有个故事,舍利佛是阿罗汉,发心想要转小向大,就坐到十字街口,有人要我帮忙,我就帮忙,要我布施我就布施。结果有个女孩子来说“我要眼睛”,要眼睛,啵,这个给你。“不是啊,要左眼啊”,啊,左眼啊,那右眼呢?“右眼不要了”,就把它丢掉了。
左眼拿去,女孩左眼拿起来,人家说要没味道,你这个臭了,又把它丢掉,然后两脚再把它踹一下,有没有,过分吧!众生难度啊,我看我还是做阿罗汉算了。就这么退心而已,六十小劫不能进步,公案有的记载说他就变蛇了,退心基本上是起嗔心。
所以大家想发心为众生服务,要记得,不要起嗔心。众生给你难看,不是众生,是我们有业力,而为众生服务是最好消业的时候,可是当你一退心,一定是嗔心起。
假如是其他因缘,因缘的转化,搬家了,移民了,或者有新工作了,不能来,那没关系了。但是因为众生的本身,你发心是为了他,结果为了他而退心,那一定是嗔心起,要不然就是为贪心来,没有得到利益而退心,就这两个。
退心的本身证明我们的贪嗔痴很重,也证明我们贪嗔痴的存在这个业力,要不要忏悔?想想看,每一件事108拜,这个拜不但消你的业障,也增长你的福德跟善根,因为一面拜一面灭贪嗔痴,一面就长戒定慧!
为什么说发心要走出来,为大众服务。走不来不是你的色身走出来,是走出你那个封闭的心,把你的心量放出来这个要好好去感受。当你感受到,这福报就是你的,而且在你的生命中它会一直成长!
布施这是一套理论,要去把它整理一下,大概两三千个字,整理成一篇文章,用自己的方法去写。当人家一问,就一直讲,一直讲,它会变成你的生命因素。当它变成你的生命因素以后,它永远是在法界中的基本因素,不管到哪,都是你的基本定位的力量。这样的修法,这就是一个法门,这样修就对了!(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1-25)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