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河苏州,我思念不止(之一)
离开苏州已经半个多月了,总想写点什么,但屡屡搁笔,觉得无从下手。
写美景,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早就入选了中学课本;写美食,陆文夫先生将《美食家》已经写成了经典;写游记,马可波罗笔下的苏州早就以“东方威尼斯”之名蜚声海外。
苏州之所以占得人间天堂第一名号,我想恐怕主要是因为融三者于一身。当然,我毫无资格与巨擘大家相提并论,此番斗胆再提笔,个中原因,无非是打算留作个纪念,或者是找一个再去苏州的理由罢了。
五月长假过后,我陪着老爸、老妈踏上了苏州之旅。
老妈跟团游去过苏州,当时,只匆匆看了个留园,作为一个园林工作者,她总觉是个遗憾,一直打算再去。老爸去过两次苏州,第一次是由工作单位组织,他在拙政园避雨多半天,还有一次当然是陪老妈,他声称他不想去。
20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我也去了名气最大的寒山寺和拙政园,近来,比较喜欢吴文英的词作《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总想去看看“乱鸦斜日落渔汀”。
怀揣不同心绪,旅途开始了。
经过了几乎24小时的辗转颠簸,终于到达苏州火车站,乘网约车入住东百花巷的一家民宿。
安顿完毕,步行,去位于吴趋坊的一家馄饨店,吃泡泡小馄饨。
这家小店,据说是刘嘉玲每次回苏州必会去的。我们去,不是为了打卡,主要是为了解饥,当然也满足我的好奇心,尝尝这个泡泡小馄饨到底是何种美食。
略感庆幸的是,我们点好之后,不到10分钟,有两个00后小美女来种草,店家淡淡地告诉她们,今天的馄饨没了,想吃,只有等明天再来。
这种馄饨因薄皮如纱,起初被称为“绉纱馄饨”,后被昵称为“泡泡小馄饨”,发源于江苏、安徽和浙江一带,从小摊和担子上开始流行,渐成为地区代表。
泡泡小馄饨虽然名叫小馄饨,但包法又区别于一般的小馄饨,整个过程又快又轻盈,先挑起一点肉馅,抹在馄饨皮子的一角上,看似随手一捏,就包好了。
整个捏合过程,既要包裹住肉馅,又要留足空气感,熟练的阿姨只需几秒就能搞定,但恰恰也最考验手上功夫。
皮子,都是手工擀制的。泡泡小馄饨的特点就是薄薄薄,呈半透明状,甚至看得清里面的肉馅,煮熟后轻轻一抿,就在嘴里化开,其实吃的就是馄饨皮的口感。为了维持泡泡感,馄饨里的肉馅一定要少。
馄饨下锅,同样需要功夫。锅要大,水要足,但绝不能滚,泡泡小馄饨实际算烫熟的,下锅后数着秒,差不多又要沸腾时,用笊篱轻轻搅动,果断捞起,滑入准备好的汤碗中,一只接一只地浮起,漂浮在汤面上。
圆滚滚、轻飘飘,既像小珍珠又像小水母,外皮剔透,内里肉馅泛着微红,喷香的猪油渣与葱花,将鲜味吊起,顿感清香扑面。
老苏州人吃得很讲究,也很健康。我在店里就见到一个阿婆,一个人在那里,只喝一碗泡泡小馄饨,当做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