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到了,两首古诗,送给最美的妈妈
转载
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婚后,母亲一直在我身边帮忙照顾孩子,每天不辞辛劳地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要处理家务和做饭。
我非常愧疚。
她本应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而现在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我抚养孩子。
母亲去世已整整八年,我常常自责,无以为报。
游子行 唐 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门望,不见萱草花。
萱草花又名忘忧草,我们这里叫它黄花菜,是古代的母亲花,和今天的康乃馨一样,寄寓了非凡的意义。
古时候的游子,出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种下萱草花。
每当母亲看到萱草花绽放,就如同见到了远行的孩子。
然而,在家中倚门盼望的母亲,心中满是对天涯儿子的思念,以至于萱草花的开放都被她忽略了。
这首诗字句平常,语言普通,但是写作手法独特,从母亲的角度出发,写出了她对游子的深切思念,并不直接写游子对母亲的想念。
这种手法被称为“偏锋”,即从侧面描写,让读者通过母亲的视角,感受游子的远离和母亲的期盼。
本诗平平无奇,但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孟郊的这首诗,虽不如他的《游子吟》那般人人会背,但仍然值得细细品味。
萱花 宋 刘应时
碧玉长簪出短篱,
枝头腥血耐炎晖。
北堂花在亲何在,
几对薰风泪湿衣。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萱草花寂寞的开放,碧玉般的径杆如长长的发簪般从矮小的篱笆墙探头出来。
枝头鲜艳如血的花朵在炎热的太阳下,也能坚持的绽放。
诗人看着他种在北堂的萱草花又开了,此时的萱草花再也不会忘忧,他的母亲如今在哪里?
他思念他的母亲,所以面对这温暖的南风,情不自禁的泪湿衣裳。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多么的令人哀痛……
诗人刘应时,与杨万里、陆游是朋友,《颐庵居士集》是他的作品集,杨万里、陆游都给这本书写过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