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散文的几点体会
关于散文,我的体会是:
1、好的散文是想出来的。我说的“想”,是独立思考,是对生活有独特见解,对事物有见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散文尤其如此。许多大作家,同时又是思想家,对问题想得深看得远说起来一针见血。如莫言。我发表于于《莽原》的散文《伤疤》也不乏思想的闪光点,它的原名是一句话《村庄的身上有一块伤疤》,这样的题目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刊物不喜欢长标题,取用了它的关键词“伤疤”。文章写了人对自然的破坏与伤害,为了造田,把山丘挖平了,原先的草和树都没了,地上留下了一块巨大的伤疤,几十年也不能痊愈,一到下雨它就“流脓”。水土流失啊,黄色的泥浆像不像脓?
2、好的散文是走出来的。《徐霞客游记》与其说是用手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双腿走出来的。闭门造车写不出游记,也写不出鲜活的其它题材散文。我的许多散文也是出门行走归来后所做,甚至有些行走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写文章。我的一本散文集《渐行渐远的背影》就是这样写成。通过拜谒名人故居写历史文化名人。每到一地,我必访名人故居或与名人有关的旧址。比如,成都我去过两次,两次都去了杜甫草堂。后面一次时间长,我还去了李劼人故居和巴金故居。到巴金故居旧址,没看到巴金故居,又跑三四十公里去龙泉驿郊区参观了巴金纪念馆。绍兴我也去过两次,两次都去了鲁迅故居,两次参观与陆游有关的沈园。到杭州,我直奔西湖边的大慈山,山上有虎跑寺,是当年李叔同出家的地方,如今虎跑寺成了李叔同纪念馆。显然,我去大慈山是冲李叔同而去。在扬州,我找到了朱自清故居,又去离扬州不远的高邮找到了汪曾祺故居,在兴化找到了郑板桥故居。
3、好的散文是看出来。我说的“看”,不是泛泛的看,是留心,是留意,是仔细观察。2017、2018两年我给一家全国性报纸写专栏“《诗经》里的植物”,去过大蜀山树林公园,去过合肥植物园,多次到合肥蜀峰湾公园、庐州公园、滨湖湿地公园,出差厦门时专门去了厦门植物园,目的就是看植物。那些写草木的稿子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引起了读者的注意,甚至是专业人士的注意,有出版社约稿以《诗经》里的草木为题材,出一半散文集。这本书已签订出版合同,目前正在出版过程中。2019年我给一家报纸写24节气,每月两篇。期间,我也经常走出户外,感受季节变化,观察每个节气的特色。那些文章反响不错,时隔一年还有媒体索要其中的某篇稿件,想再用一下。那24篇文章,连同我作的序,收录在报社即将出版的《大地的钟摆》书中。
4、好的散文是读出来的。在我的几百篇散文里面,有几十篇的读出来的,也就是读书随笔或文化随笔。如,我读唐诗宋词,有冲动了,会写点文字;读《红楼梦》有想法了,会写点文字。读《浮生六记》,也会写点文字。这些年,我在零零星星的阅读中,零零星星写了一些随笔,发表于《文汇报》等多家报刊。此外,还有专题性阅读和写作,如近几年我广泛阅读了张恨水的散文以及《张恨水年谱》《张恨水传记》等等,加上在家乡走访张家后人,对张恨水为人为文有了更多了解,写了几十篇有关张恨水的随笔,拟出一本随笔集,题为《闲说张恨水》,目前书已交稿,签订出版合同,正在出版流程中。
(摘自王张应老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