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能》读书笔记二
2018-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格林先生说
如何帮助他人
帮忙的误区
说到帮忙,我们会觉得要尽可能帮助呀,在自己能力范畴,能帮多大忙就帮多大忙。
其实不是这样的。
说一个故事,前几天我看到了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富翁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上大学,这个大学生在学校的衣食住行包括学费都是这位富翁负责的。有一天,富翁得了癌症,需要大笔资金来医治,然后就告知这位大学生,需要中断一直以来的资助了,谁知道那位大学生非但没有感谢富翁之前的行为,反倒瞬间翻脸不认人,认为富翁薄情寡义。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我们身边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们经常对他们很好,他们习惯了,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们没有继续对他们好时,他们往往无法理解这事,反而是一味地指责和埋怨。因为本质上他们认为我们对他们的好是理所当然。
很多子女对父母不孝顺,就是从小觉得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父母晚年时没有好好报答他们。
这种好人在心理学上就叫“令人反感的滥好人”
那如何帮助他人,才会让对方觉得不是理所当然呢?
我们在帮忙的时候,始终遵循这个原则:
不要一开始帮忙过多,而是要越帮越多。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喜欢的是那些对自己认同感慢慢增加的人,最不喜欢认同感慢慢减少的人。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安排被试者同伴用四种不同的情况评价被试者,分别是:
A:始终都是肯定的评价
B:始终都是否定的评价
C:先肯定后否定的评价,且否定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D:先否定后肯定的评价,且肯定程度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结果发现,被试者对那些原来否定自己后来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且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且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