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星的男孩》:不会画画的自闭症男孩
文/老猫szq
一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小朋友的绘画刷屏了。

那些色彩鲜明,想象瑰奇的画作,竟是出自自闭症儿童之手。人们再一次感叹,自闭症都有天才的成分。
印象里,自闭症患者多是男孩。他们不喜欢跟别人混在一起,喜欢独自坐在房间的角落。很少与人眼神交流,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被探知。
因此,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星星的孩子”。
他们的想法,正常人无法理解,所以在影视作品里,他们往往被塑造成天才。
如果你对自闭症的印象还限于此,那么这篇文章很适合你。
二
我也是在《摘星星的男孩》一书里,真正的看到自闭症患者的日常。
大多数的自闭症患者会有挑衅行为。
他们会咬人,或者伤害自己;用头撞墙,或者把粪便涂抹到家具上。你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也不知道什么会激怒他做出这种行为。
多数中的他们被认定对自己和身边人有极大的威胁,只能生活在医院或者某种机构里。
另外,他们也不是天才。相反,他们的能力非常有限。
据说估计四分之一的自闭症患者没有或者只有非常有限的语言能力。另外比例很高的一部分则有相关的学习障碍。有的人,终其一生都需要帮扶。
这就是自闭症对于一些家庭的现实。
如果你以为这样就算了解自闭症了,那你就无法理解他们父母的痛苦与感动。
三
一个新生的婴儿,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人们常说"三翻六坐九爬"。不到一岁的宝宝都能学会很多本领。因为有盼头,所以他们成长的很快。
但是对于自闭症婴儿来说,学习生存的本领十分困难。本书的作者――约翰威廉姆斯的儿子就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每天早晨,所有的事情对于这个孩子来说,都好像是第一次做。他不记得学过的东西,一切都是崭新的。这对教孩子生存本领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夜晚是最磨人的,他总是对睡觉火冒三丈。不仅如此,还大哭不止。一个普通的婴儿夜啼也足以让家人受尽折磨,何况一个几乎无法沟通的自闭症患儿。
读睡前故事,冷落他让他一直哭泣,又或者死死的绑住他,一切亲子图书都没能帮助自闭症婴儿减轻痛苦。
常常孩子还没哄睡,约翰和他的妻子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四
终于儿子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但是他们的情况却没有好转。
第一次被劝退是在两岁半,接着他们辗转了各个幼儿园,结果总是几天不到就被通知转学。这个男孩在幼儿园里交不到朋友,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激怒他,开始咬人打人。
看着儿子一次次被拒绝在外,约翰深感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排斥。

没在幼儿园工作前,看到这种被退学的孩子,我总是觉得遗憾。比如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或者《摘星星的男孩》里这个自闭症孩子。
来到幼儿园以后,我才明白体制的不易。
30个人的班级里,两三岁左右的孩子,两个老师照看,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喝水要老师跟着,稍不留意就会有孩子弄的满身是水。上厕所需要老师提醒,如果催促的晚了,就会有小孩尿裤子。
外出活动就更别提了,滑梯要排队,秋千不能荡太高,小刮小蹭受个小伤就会让家长敏感的神经接受不了!
这些还是正常的孩子。
五
我们班里有个弱智儿童,行动没什么毛病,就是脑子不灵。
经常把鞋子丢的没影,书包衣服不见也是常事,每次放学老师都要帮她找东西。
一次放学后,一个学生家长见了她,说“你们学校还收弱智儿童啊,我们家的宝宝怎么能和她一起上学呢?”
这个学生从来不惹是生非,不过有点丢三落四。即使这样,还是受到别的家长的排斥,更何况有攻击行为的自闭症儿童了!
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学校容忍不了他们,而是其他同学的家长不能接受。
社会宽容度不够,让他们只能待在更小的角落里。
六
如果一个小孩的行为方式无人可以真正理解,人们就认为问题必然出自父母。不够严厉,没有底线。下一秒却是:太过严厉,不够坚持(原来的原则)。
长久以来,约翰都被视为垃圾家长。
他的儿子太没有教养了!他尖叫、扔东西、咬人、打人。他阻挠老师教别的孩子。他不肯排队。他爬楼梯都爬不稳……
这些我行我素的行为,在外人看来“生性残忍”,因为不确定在什么时候,他就会转身给父母一个大嘴巴子。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他们是自闭症儿童。
这些家长除了受孩子疾病的折磨,还要背上不会教育孩子的骂名。那意思往往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七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父亲像约翰.威廉姆斯那样理解孩子。

他把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当做是沟通。
比方说咬人,他说“如果你有沟通障碍,并且觉得你总没法让自己获得倾听,很多时候咬人就会成为最佳选择。”
这种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是源于他对孩子深深地爱。
我们都说自己爱孩子,但是像约翰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的并不多。
当孩子死死咬住他的手臂时,他想的是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痛苦。当孩子总是一个人玩时,他能意识到是别的孩子抛开了他。
如果孩子达不到期望,大多数的父母其实是靠发泄孩子的无能,来显示自己的水准。
相比约翰,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爱孩子。
八
这孩子最终也没能成长为一个天才。
即使在书的结尾,他仍然不能正常的与人沟通。他是在向一个充耳不闻的世界说话。
除了自闭症,他还患有大脑性麻痹症,这让他的腿部肌肉难以支撑起身体,他不得不靠轮椅来生活。
但是因为约翰对孩子的爱与支持,让这个孩子越来越好。

就像约翰说的那样:你每天多了解他一点点,他就会变好的!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的父母,愿我们都能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
我是老猫,听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出现一道特别的光,犹如闪耀在夜空中引导着自己,永恒的星星。
《摘星星的男孩》教给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