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汉书》

汉代文学恢复(一)

2019-12-15  本文已影响0人  无怀氏人

国史上第一次对于文化的禁制,在秦,周文之末有百家争鸣,定百家之鸣,惟以禁书。

禁书之事,在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以秦法之严苛,此事一定收效极快。然而中国文化并不只依靠书本传播,民间有文化之长者、秦朝的大小官员,皆传承了文化,此焚书之目的,只为制约民众之口与思想,非要灭绝文化。

此时离秦代崩坏仅隔7年,离刘邦平定天下仅隔11年。

汉代开国集团中最有文化者为原秦官吏萧何,然其无广泛之文化知识。先为汉朝输入文化的乃叔孙通。其作为如下:

1、依附刘邦: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2、见机行事: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完美收官: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於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譁失礼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叔孙通所涉及,乃最基础之礼制,刘邦虽醒悟了文化之作用,毕竟不能在有生之年发展文化。

其次之事件,为曹参在齐国迎盖公(前194):

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於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此时影响仅限齐国,然效果极好,次年,曹参为汉廷相国: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曹参之事,有重要之意义。惠帝为何升任曹参为相国?

汉朝初立,刘邦、萧何死,孝惠年轻、吕后无治国之才能

曹参在齐国政绩卓越,又为老臣

曹参死于任上(前190),此时政权把握在吕后手上。

按《吕太后本纪》载,吕雉忙于扩张吕氏势力,对于国家大概沿袭曹参的一套。其效果如下: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期间,在孝惠满十八周岁时,有废除挟书律之举动:

三月甲子,皇帝冠(满十八岁),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

对于此事,史书没有加以细说。盖经历秦汉之间战乱后,全国已无多少书籍。而汉朝已建立11年,挟书律共施行22年(前213-前192)。作为统治者,吕后想也是认为挟书律已无多大作用,民间已无甚思想,才有此举,故挟书律之废没有多大的反响。

文帝之时,以其不好兴事,故而在礼制方面“谦让未遑也”,然而刘恒接下一个烂摊子,毕竟要有所作为,所以启用了贾谊以及一些儒生:

“孝文时颇徵用(儒生),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徵用和使用不同,正如秦朝也有不少儒生,权当是调和刑名之风气。

启用儒生,带动了一个风气,即从民间徵人才,首当其冲的是伏生: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馀,老不可徵,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时任丞相的张苍对于历律亦有贡献,此为其20年钻研之成果。

自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时本以十月为岁首,弗革。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吹律调乐,入之音声,及以比定律令。若百工,天下作程品。至於为丞相,卒就之,故汉家言律历者,本之张苍。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著有《韩诗外传》的韩生亦为博士。

然而文帝时期总的基调是养精蓄锐、修德,文学方面的事他是不会多弄的,景帝亦然。

景帝之时,刘氏诸侯王中已有二人好文,一为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一为河间献王刘德(前169-前130)。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艺文,以安属为诸父,辩博善为文辞,甚尊重之。

此二人治学风格不同,献王务实而淮南王尚文采。此盖因献王为景帝之子,继承了其父保守的一面,而淮南王为刘长之子,继承其豪放的一面。

此二人之治学,皆在武帝时得以发挥。

武帝时又有五经博士之立,《儒林列传》载其详。

於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四年薨。子刚王堪嗣,十二年薨。子顷王授嗣,十七年薨。子孝王庆嗣,四十三年薨。子元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