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之二:功利化教育!功利化父母!
一、功利化教育、功利化父母就在我们的身边
孩子差不多四岁了,看他每天蹦蹦跳跳的,两岁多点就经常在那摆出一副跳街舞的架式,而且跳得还有模有样。我想:要不要给他报个舞蹈班呢?好好发挥发挥他的兴趣,而且还顺便锻炼身体,把身体给搞好来。
与同事闲睱聊天时,我把这个想法讲了出来,结果同事马上说:报啊!赶紧报啊!现在跳舞很吃香的!我有几个认识的,现在都靠教人跳舞赚钱了!
开始我还没觉得同事的说法有什么不妥,因为现在太多人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培养起来了,什么学钢琴、跳舞、画画等等,常常是一学就是十几年,为以后的考入相关学院从事相关职业做准备。就像我这个同事,她女儿现在在音乐学院读大学,听她讲,她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钢琴了,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
可是再一细想,这也似乎有点夸张。孩子才四岁,就那么快帮他定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路?而且最重要的,拿一个人成长和学习最宝贵的十几年去专门学习某一个领域,这样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了?
我想,也相信,当前很多家长都不会支持我这个想法,他们跟我的同学的想法一样,就是一切都要趁早,而且要舍得,这样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将来的生存、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即使将来再怎么竞争激烈,也不怕孩子在社会上不好混了。这样做的潜台词就是:一切都准备好!为将来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成绩好就代表成材了吗?
教育的成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孩子能够找一个好的工作,将来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对吗?
我想,在我们中国的家长眼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如此,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为了将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而过上想过的生活。
可是,真的读书好就能过上好的生活吗?
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第一个人就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一个学生的事情,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
这说明了什么?
我想无外乎说明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许多人眼中,包括社会标准里的读书读得好的孩子,并不代表以后的人生路就一定走得顺畅,如上面的第一、二、四位。而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的人,也不一定来到社会上就不行,如上面第三位的韩寒。
其实学习成绩仅仅只代表学习成绩,它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其它素质,比如说心理健康程度,比如说人际交往能力,比如说处理问题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一个人身处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上的最基本需要必备的素质。缺少了这些,即使学习成绩再好又怎么样呢?
三、功利教育得不偿失
现在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在孩子教育上,主要分为两种阵营:
一个是唯分数论。具体表现,就是让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还有一个是兴趣班。就是为了孩子能在将来有一容身之计,于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孩子报兴趣班了,并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财力,陪伴孩子走过学艺的漫漫长征。就如前面我的同事及身边许多的家长。
于是,我看到我身边的孩子,在其学习、成长最宝贵的年华里,在父母教育路上就这样被分为了两大阵营。要不拼命地补课、做试卷,要不就是走在学习各种兴趣班的路上。
可是即使这样,考试、学艺优秀的人毕竟是少数啊!
于是大多数孩子就这样学学学,被父母骂骂骂地在自己最宝贵的求知和学习年龄阶段里走了过来,到最后呢?除了真的有极少数、极少数学有所成外——考上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外,剩下的大多数的就是那些学习成绩说不上好,但也能勉强维持和过关,考试只考上一个普通的学校,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面对就业的压力了。
这些在各种各样的学习中长大的孩子的前途会如何?
这里以那些真的“学有所成”,即考上理想的学校和专业的孩子为例。是的,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是周围人羡慕的对象,他们优秀、高学历,美好的未来就像前方向他们招手。
然而,真正出来社会,而且在社会工作有一定履历的成年人都会知道,一个单位真正看重一个人的并不仅仅只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综合素质,甚至在综合考量中,人品都比能力重要。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形成基本良好的品格、修养,那么在职场上就会屡屡碰壁且跌大跤的。
就比如说名校毕业的高材才小A,凭借出众的专业技能进入了一家平常人很难进入的、各方面福利都非常好的单位。身边人都非常看好他。想到这么优秀的人将来在这家单位里一定会前途无量。但没想到的,刚刚过完试用期,小A就被涮了下来。为什么呢?外人不解,小A也不解。
但单位里的人都明白,那就是小A虽然能力出众,但在为人处事方面,却令众人大跌眼镜,不懂体谅别人,也不守基本的礼仪。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吃盒饭,吃完都是把碗里剩下的饭菜先倒进旁边的垃圾桶,再把空盘子放在专门位置,好让搞卫生的阿姨好搞卫生。而小A呢,就是剩下的饭菜倒都不倒,就这样连剩菜剩饭连同盘子一起放在了池里,还振振有词说“这是搞卫生阿姨应该做的”。对此,大家得出的结论就是:“这小伙子自私,不懂尊重人。这样的人不适合这个单位!”
可见,细节出卖了一个人的素质,而一个人的素质常常在不经意中成为一个人职场和处世的转折点。
优秀的高材生都会因素质上的短板而在职场上被淘汰,那么那些大多数的一般孩子呢?他们从小到大,父母除了让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外,从来没在其它该教的方面引导、教育过他们,他们可以说在这方面一片空白。
于是出来社会后,这些被父母过多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补习班、兴趣班的孩子,注定要在现实的跌撞中学会怎么为人处世了——这也是当前分数教育、功利教育的必然后果。
此时不晚矣?已晚矣。
四、什么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最终目标?
我们当前的教育,可以说最高目标是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已主义者;而一般目标,就是培养出擅长考试的机器;而最低目标,那就是听话而无主见的孩子。
即最成功的就是培养出自私自利的人。这些家长和社会眼中的成功孩子,能走得远吗?换作是你,你愿意和自私自利的人打交道吗?应该没几个人愿意。所以这些自私自利的所谓成才孩子,其实也注定走不了多远。
而擅长考试?那就更不用说了。社会自然会淘汰仅仅只会考试,而无创造力的人。
那听话而无主见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究竟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曾经有一篇热文《坐在路边鼓掌的孩子》,以现实中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
女儿的学习成绩一般,处于班里的中端,也没什么野心,最大的志愿就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开始父母还很焦虑,为女儿没有其他孩子的野心和上进心而感到不安,直到有一次,同事聚会,他们发现了女儿身上众多优秀小孩都没有的闪光点:不但止心灵手巧,而且善于处理问题。两个优秀的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为争盘子里的点心而一直争执不下,而他们的女儿仅仅使用了掷硬币的方法而轻松存了僵局。
而在女儿的班里,她的受欢迎程度最高: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乐观幽默,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她推选为班长。但女儿面对这一切,只轻轻地说了一句:“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们教育的目的和最终目标应该是什么?培养出一个适应社会,能与周围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过自己想过生活的人。我想,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和最终目标。
对于我来说,我不会要求孩子成为什么什么,有多优秀,我只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心中有爱,学会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自由做回自己的人。就像前面说的,我想让孩子学跳舞,也仅仅只是希望能发展孩子的兴趣,让他生活中能增添几份色彩。当然还有一点私心:顺便把身体给锻炼好。
这就是我对自己孩子的最大期望。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