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阶层的固化是真的吗?
前几天带孩子到楼下去玩,正好碰到一个八岁左右的小男孩,捡了一个玩具在手上把玩着,见我们走过去马上不好意思的对我说,但是又像在喃喃自语:“妈妈说这是垃圾,不能玩儿。”又玩了几下,恋恋不舍的把手里的玩具,啪的一下摔到了地上。但过几秒钟走过去,又把玩具捡起来,玩了一下,说:“这个手臂断了,不好玩。”又像想起了什么,啪的一下又把玩具甩很远,走了。看得出来这个孩子,其实对这玩具,还是有点喜欢的,但是迫于妈妈平时对他的教导,掉在地上的那是垃圾,不能捡,遂导致一个好好的玩具被当成了垃圾去处理。她的妈妈的话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障碍,无时不在他的心中存在。
类似的情况,妈妈带孩子出去。碰到了熟人,总是会要求孩子主动问候大人。或者大人就那样看着孩子,看他怎么打招呼的。这个对于我来说就深有体会,以至于我现在看到长辈都会大老远的会主动的去问候,不然就会觉得不礼貌。其实打招呼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家长过分强调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
再比如我们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很多时候大人是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挑东西,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大人可能觉得这个东西不实用,而这个东西太贵了,等等,总之是按自己的标准对孩子选择东西做一番判断之后才决定给不给孩子买,或有的家长直接就给孩子挑好东西,而不是让孩子自主的选择。但孩子对于自己选择的东西往往是很欣赏的。
举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孩子就像一块璞玉,尚未被雕刻,如果雕刻师没有好的审美观,那么他手中的这块璞玉,怎么可能变成一块艺术品?只有当雕刻师,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审美观,他才有可能把手中的这块璞玉雕刻成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一个世俗的父母,如果不提高自己的育儿观,那么她教养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跨越他所在的阶层,实现层级的递进呢?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随着阶级分化的日益严重,看看我们身边的印度那种已经固化的阶层,国内这种可能性正日益增加,不过验证了那样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
儿童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能改变世界,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如果我们大人不是怀着一种开放的学习的心态,一味的将其固有的观念灌输给儿童,那么他所塑造出来的儿童也将是和他一样,长大后也就成了“他”。
随笔—阶层的固化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