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如何?
承受宿命之重,冠以王者之名。

隐秘的角落
揭开的也许不单单是孩子世界的恶,更带来了人们对于"恶"的定义的重新思考.
河合隼雄,日本第一个荣格派心理分析师,箱庭疗法的引入者, 在 孩子与恶
中对"恶""这样表述. 恶,是对生命的否定,是对存在的否定. 之所以用他的理论与方法来谈及目前中国的亲子关系,也是出于中日两国在文化,思维以及发展阶段的相似性. "孩子与恶" "出版之时,当时日本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当时所采用的标准化与应试化的教育理念同样不适于孩子发展,甚至激起了更多的家庭矛盾.这一点与目前中国的困境颇为相似.
恶, 为什么会存在? 恶,似乎与生俱来, 潜藏于人内心深处并且对人自身有着天然吸引力与诱惑性.其实这是源于道德的评判标准.即,我们用道德标准所评价的"恶",其实只是动物本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求生存,同类相食,为求繁衍,以身为饵.前者无所谓卑劣,后者无所谓壮烈,只是生物本能.英文中的aggressive实际是个中性词,在中文中兼具攻击性与暴力,前者是人自身所遗传兽性的证明,是基本的生命力,最原始的动力源,也是孩子生而有之的生命底色.后者却是在前者无法被释放的累积爆发.因而对于攻击性,我们需要容纳引导,支持其间的正向性.
为什么要探索"恶"的由来? 对恶进行探索, 是确认恶的本身对人的吸引与诱惑是否来源于它的危险性.人们都知道生命的脆弱,却前赴后继地向人体极限发起挑战 ; 都理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却仍然层出不穷地将娱乐大业做得更加有声有色,甚至产业化.所以是否为恶或是否违背道德中的恶,只要尺度适当,不过底线呢?
如何对待恶呢? 恶,不是仅有破坏力与毁灭性,其间还挟带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个性化与独立自主的需要,这些需求需要时间去进化,去沉淀,才能形成孩子所需要的自我同一性;需要引导与矫正,才能使孩子有辨识与选择的机会(此处的选择是指将结果告知孩子,并确认孩子清晰结果到底是什么的情况下).以上这些既是教育可操作的弹性空间.也是我们平常意义上所说,以建设性的方式来陪伴孩子,即让孩子承认现实,接纳自我,并有意义地进行合理引导.
因而,对于恶, 我们只需要杜绝和减少自身沉迷于诱惑的可能,需要对孩子明示必要的规范与底线,清晰而坚定. (这里恰好与正面管教中温柔而坚定相呼应)
恶, 在孩子身上所存在的恶, 又有些什么样的诱因呢? 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孩子自身需要,这是孩子对于自身需求所处理(不被满足,延迟满足,选择性满足)时所产生的; 另一方面是孩子自身不需要,这是孩子要求自身被关注, 以及证明自我,找到价值感的需要时. 这里要重点提示,在应对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恶时,最紧要的是保护孩子的配得感,确保孩子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享受,可以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