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赏出了“玻璃心”?

2020-07-01  本文已影响0人  天天_27d6

朱会利 焦点讲师班五期 洛阳 坚持分享第1333天《赏识教育赏出了“玻璃心”?》2020.7.1

某某地方又发生了学生跳楼或者其他自杀行为,起因竟是父母的一句责备或者老师的一句批评,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么脆弱,没有一点抗挫折能力?我们作为老师还敢批评学生吗?都是赏识教育惹的祸,夸夸夸,把学生都夸成了一颗颗玻璃心,还是以前的教育方式好,老师对学生那么严厉,也没见几个学生跳楼自杀想不开的……

现在的社会关注点,对于教育是越来越重视了,重视到哪位老师和学生又发生什么冲突了,学生发生什么事了,老师被怎样处理了,都经常会上头条,甚至不是学校的事情也会和学校沾了边就放大无数倍的宣传……真的不知道这样的“重视”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我们作为普通人,不会去追根究底每一条信息的根源,只会看到我们能看到的,作者传递给我们的东西,所以久而久之,就觉得一个孩子发生自杀的事情就真的是挨不得批评,表扬太多了,于是连带的,赏识教育到底该不该进行,成了我们心头的疑问。

我个人的观点是,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说明我们在认真的思考和对待教育本身,也说明这个时代的信息舆论对我们的生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其次,会这样想,其实是对赏识教育的一种误解,或者说不全面的看待。我个人觉得,赏识学生也就是看到学生身上真实存在的优势或者进步之处,当我们把这种真实的看见如实反馈给学生的时候,他会从中得到力量和信心,从而能够有动力和能力做更多的事情,所以赏识的初心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成长的能量,心灵的营养,而不是为了夸奖学生而夸奖。

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对于学生客观的肯定不等于就对他的错误或者不好的方面视而不见,而是赏罚分明,看见好的方面,不纵容不好的方面,让他带着被看见所获得的能量,去应对人生中的挫折和磕磕绊绊。


一个被爱着的孩子,才更有力量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因为他知道,他的背后有人支持着他,有人和他一起去面对困难,错了也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承担并且改正了,人生一直都可以重新再来,那些打不败我们的挫折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心中有爱的人,他会知道有人在乎着他,他也对这个世界,对某些人会有依恋,也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一个人之所以会走上自杀之路,往往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可以留恋的人和东西了。也许,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所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为了你好。但对于孩子来说,他真的会从父母和老师的一直 “批评”,从来没有“看见”中获得爱的感觉吗?当他觉得所有人都不在乎他,对他不抱希望的时候,他还会有力量去抗击挫折吗?他对自己的生命也开始如他所感受到的别人的态度一样不在乎的时候,他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吗?或许,这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的,我们不是不爱,只是用错了爱的方式。


那为什么以前的家长和老师用打骂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也挺好的,也没有玻璃心呢?

时代在改变,以前家里往往有数个孩子,家长为了生计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过多的精力关注孩子。所以我们也犯过同样的错,却不会有人小题大做,让我们感觉天都塌了一样,甚至我们的父母根本不知道我们经历的很多事情,而我们也自然而然随着时间的流逝,让这些错误变成了我们成长中的一部分。所以所谓的管教,事实上也是十分有限的,并不如今天这样密集,也不像今天这样反复。同时,那时候的我们,生活的环境较为单纯,面对的诱惑也比较少,学习的压力也没这么大,接触的信息也少得多,所以思想相对简单,也有没有那么多所谓的“个性”和“叛逆”。

可是,今天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信息,发展自己的思想。所以父母和老师说的话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只会听自己认为对的话,他们服从于自己所认可的真理而不是某个人。可是,我们的社会反过来对他们的关注过多,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老人乃至一堆亲戚,还是学校的种种精细化的制度管理,对他们的行为异常都会极力关注:对他们的学习放在重中之重,却又对他们学习之外的东西漠不关心,对他们的全身心的陪伴缺失,让他们感受不到自己是个被关爱的人,而是学习的机器,父母的期待而已。他们所承受的种种“压力”也确实不是我们那个时代可以比拟的。

所以,自杀行为的背后,是这个时代,是家庭、学校等所有成长环境赋予他的不协调的心理发展造成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赏识出来的玻璃心”可以一言带过的。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我们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去适应他们的成长历程,才能真正的给予他们想要的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